敬廷璽

敬廷璽

敬乃梁是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大師解長春四大弟子中的大弟子。 成了解長春之後最出名的道情皮影戲班之一。 敬廷璽對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具有先天的悟性和執著的追求精神。

個人履歷

敬廷璽敬廷璽
敬廷璽,環縣環城鎮涼水灣,後其曾祖父敬建功遷居環城關峽,1920年其祖父敬乃棟又遷於縣城西南百餘里的環縣合道鄉陳旗原北畔,風雨八十餘年,形成了今天的敬家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環縣道情皮影兩次進京光榮地參加了全國第一、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使古老而獨特的環縣道情載譽京城、名滿西北。參加演出其中一位是馳名環江兩岸、紅極隴東的天才道情皮影藝術家敬廷璽。他創建於二十世紀之初,迄今百年風雨、綿延五代。是赫赫有名的環縣道情皮影戲班之一。

人物生平

敬乃梁是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大師解長春四大弟子中的大弟子。大約生於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卒於民國十年即1921年。雖48歲便英年早逝。但他開創的敬家班的道情事業卻日臻輝煌、綿延不衰。敬乃梁拜師學藝演唱道情皮影戲也純屬偶然。大約189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道情皮影藝術大師解長春發現了生性極好演藝且品性聰慧、唱腔洪亮的敬乃梁。喜愛之餘便立即招收他為大弟子。
敬乃梁的父親敬建功(敬廷璽的曾祖父)和三叔父敬建業同是晚清貢生,“一門二貢爺”很受人們敬重。敬乃梁作為當年的晚輩讀書人,以其聰明好學,頗得大人們的器重。在年輕一代中也稱得上一位有文化的姣姣者。
他的拜師學藝當然受到家門族人的反對。為書香門第、貢生後代學戲當“下九流”一事,還與解長春打過一場言語官司。當然以解長春戰勝封建等級森嚴的制度而告終。
敬乃梁背父自作主張,衝破封建家教,勇敢地拜解長春為師之後,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不到兩年便升為司鼓,成為解長春最器重的弟子,最得意的門生。他對道情皮影有著驚人的悟性和記性,只要聽師傅唱一遍,他就能把全本戲的唱詞道白一字不漏地記下來,師傅稱他是“天生的戲子”。所以他很快便坐到了“前台”位置而成為班子中“一轉圍”的全能“戲子”,從而聲名遠播。清光緒二十九年即1903年,三十歲的敬乃梁學成後,師傅解長春忍痛割愛,送其皮影箱具一副,允其謝師。敬家道情皮影班遂正式創建。
敬乃梁以其純熟的技藝和唱功,嚴教子侄。使敬家道情皮影班自建班就享有極高聲譽。一時唱紅了環江兩岸,隴東山區。還幾次應邀北上寧夏大王爺府進行演出。成了解長春之後最出名的道情皮影戲班之一。人稱敬乃梁是“飽學之才”。他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深的藝術造詣,使他能夠將傳統劇本、戲曲音樂作進一步地研究和改進。他對藝術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和大膽嘗試改革創新的進取作風,一直影響著敬家班。敬乃梁之後,其四弟敬乃棟繼之,繼續傳承這一藝術事業,使敬家道情皮影戲班規模空前壯大,聲名大振。

個人作品

敬乃棟之後,敬熙盛、敬熙瑞領班唱戲,從小受到家庭藝術薰陶且極好演藝的嫡孫敬廷璽成為理所當然的世襲掌門藝人。他生於1923年,小名元兒,十來歲時就已唱紅了縣西南的深山大川。環縣道情皮影戲敬家班,自敬乃梁創班以來40年的“元兒”時期是它的鼎盛時期。元兒時期正是陝甘寧邊區時代,清明的政治生活、開明的文藝政策和優越的邊區社會環境,使敬廷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活躍在環縣乃至周邊地區。敬廷璽對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具有先天的悟性和執著的追求精神。敬乃棟是他的祖父,更是他的嚴師。嚴師出高徒。年僅十二三歲的元兒就能站在小木斗上坐前台唱“吃本”戲。因為年紀太小,人們直呼其小名元兒,於是這小名幾乎成了他的藝名。敬廷璽生性聰明持重,少年老成。在爺爺嚴格教誨之下,勤奮好學、德藝鹹馨。凡演出嚴格遵本,一招一式,從不馬虎。吟唱做打、無不精湛。尤其擅長武打表演。敬廷璽繼承祖父輩大膽探索的改革精神,對傳統劇目中一些音樂、唱腔、動作設計、故事情節作了一些必要的調整和改進,受到了觀眾和同行們的普遍讚譽。他在精通木偶戲的同時,還試圖親自化妝出台表演秦腔折子戲。曾自編自演現代劇目,深受民眾歡迎。可惜這些劇目除《劉貴熬活》外,均已失傳。同時他還移植和改編上演了一批傳統劇目,如《金碗盞》、《哪吒鬧海》、《呂后篡權》、《徐秋打虎》等。還演出過傳統戲《黑驢告狀》。他可演出劇目達一百多本(折),其中“吃本”戲達70餘本,傳統劇目《蛟龍駒》一、二、三本是敬家班傳世看家戲。在敬廷璽一代更為同行、觀眾所喜愛。另外如《玉山聚將》、《曲江打子》、《征涇川》、《白玉樓掛畫》、《李彥征北塔》、《土如救主》、《劉全進瓜》、《吳漢殺妻》、《游龜山》、《忠孝圖》、《忠義圖》、《九華山》、《九連珠》等也是敬廷璽的拿手好戲。所以說,敬廷璽是環縣道情皮影藝人中演出、創作、改革和上演現代戲的首創者和功臣,他可貴的實踐活動為1958年環縣道情搬上大舞台積累了經驗、開闢了道路。

成就及榮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對民間文藝更加重視。1952年,30歲的敬廷璽奉省文化部門的指示,率領他的班子成員攜帶箱具參加了在西峰舉辦的戲曲藝人學習班。我省老一輩戲曲、音樂專家高士傑、邸作人等主持了這次學習班,並挖掘、記錄、整理了環縣道情的音樂、唱腔,了解了環縣道情皮影藝術的歷史和演出現狀。其後,出版了供研究、介紹環縣道情皮影藝術的第一本資料性書籍《隴東道情》。中共慶陽地委、專署領導還親切接見了敬家班。1953年,環縣以敬廷璽和史學傑等5人組成戲班,上京參加了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1956年底,敬廷璽又一次與史學傑、馬占川等六人組班,進京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文藝調演大會。中國唱片社錄製了由進京道情班子伴奏、甘肅省歌舞團女演員李根演唱的環縣道情折子戲《二姐娃做夢》的唱片。敬廷璽個人藝業走向了鼎盛和輝煌。環縣道情兩次進京,向全國展示了她屬於中華民族的文藝瑰寶,不只屬於環縣。為後來隴劇的誕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一代藝人敬廷璽功不可沒!1958年,環縣道情的研究、普及達到了高潮,到1962年這期間,敬廷璽還參加了省地在環縣舉辦的各種研討和現場演出活動,繼而被留在環縣劇團從事道情輔導工作。此間,他的長子被慶陽“五四劇團”錄用,專攻環縣道情四弦、板胡演奏。他先後自帶次子敬登歧、堂弟敬廷有、敬廷孝和同村其他青年堅持常年演出。1965年,傳統戲禁演。繼而“文革”開始,敬廷璽被當成牛鬼蛇神受到了殘酷的批鬥並逼迫交出箱具。三代人苦心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敬家班遭此厄運,一時消聲匿跡!敬廷璽除了上交箱具時提心弔膽地暗藏了少量影人、座堂和零星樂器外,一無所有了。“文革”後期,縣文化館組建了環縣道情皮影戲宣傳隊,特邀敬廷璽作指導老師。帶出了謝正禮、鄭九榮、劉轉葉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學生。現在他的這些學生紛紛組班演唱,在當地小有名氣。“文革”之後,敬廷璽年近花甲,危難中拼湊箱具,繼續組班堅持走鄉串戶進行演出活動,以慰晚年。他積極參加赴省、地演出的指導及各種專業會議和演出活動,並多次獲獎。深受演藝界和廣大民眾的尊重和愛戴。1986年10月,他趁演出之空隙,抱病步行近百華里到環縣西川鄉觀看他大兒子所在的慶陽地區隴劇團的演出,深夜不幸誤跌枯井,再未生還,終年63歲。省文化廳、省音協、省隴劇團、地區文化界及縣文化單位均發出唁電或派專人前往致祭。對這位為環縣道情皮影藝術事業奉獻終生,做出卓越貢獻的一代農民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沉痛的悼念。
敬家的老箱子由敬廷璽的堂弟敬廷孝繼承傳唱。敬廷璽的次子敬登歧和幼子敬登琨繼續子承父業,另組班演唱。還有敬廷璽的堂弟敬廷有父子都是位出色的主唱。1992年敬家班一同參與了西安電影製片廠《何班主與他的情人》的前期錄音和分鏡頭拍攝。敬家班的道情皮影戲在唱腔和音樂上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其唱腔以咬緊湊弦、節奏緊快而出名,如今,尤其是敬廷有的“滿口腔”、敬廷孝的前台(纖子)、敬登歧的四弦在環縣享有盛名,成為農村深山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深受民眾的無比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