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義

“敬信義”是我國晉商中久負盛名的老字號,清代起源於山西萬榮縣閻景村,約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所經營的商品有食鹽、醬菜、茶葉、酒類、糕點、藥材、皮貨、綢緞、布匹、日雜等。七十多年,“敬信義”商號除閻景村的總號外,生意遍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新疆、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個省市、40多個縣,100餘間店鋪,總資產數百萬銀元。

品牌歷史:

清同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山西晉商豪門李氏家族李文階、李文蔚兄弟在山西萬榮縣閻景村成立了“敬信義”商號,取“禮善敬人,誠信為本,道義至上”之意。之後李文階、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關帝廟附近成立了“敬信義”分號,1852年之後,“敬信義”的生意不斷擴大,敬信義”商號也成為晉商著名的商號之一。伴隨著商號經營規模的擴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傳統的貨物貿易進一步走向金融匯兌和興辦實業,由商人轉化為實業家,行商足跡遍及天下。

1823年,李家第十三代李文炳(東院),十七歲開始渡過黃河、遠涉西北,往返於西北和山西之間跑買賣做生意。1827年在定邊縣凝條梁鎮開設了第一個店鋪。1830年後,李文炳的兩個弟弟李文階(中院)、李文蔚(西院)在閆景村成立了《敬信義》商號,從此有了李家的第一個字號。隨著商業的發展壯大和家族的繁衍分支,在李文階(中院)李文蔚(西院)兄弟倆分家後,大約在清同治(1862—1874年)年間,李文蔚與其子李敬修、李敬義在閆景成立了《敬義泰》,並派第一任掌柜王秉初攜銀1000兩在寧夏銀川的玉皇閣西邊的三間鋪面籌辦了《敬義泰》分號。李文蔚在《敬信義》的股份仍然保留。1907年李敬修之子李子用留學英國前後,李子用將其西院的股份從《敬義泰》中全部退出,從此《敬義泰》為李文蔚(西院)的另一孫子李道升(後稱南院,實為西院的一支)獨股獨資。

晉商豪門

山西晉商豪門李氏家族的發展脈絡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個縮影:與喬家、王家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李氏家族以傳統農業為立家根本,逐漸進入商貿領域,後投資經營近代工業實業,從而由農轉商,後又轉為民族資本家。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和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至今仍有參照意義。

十善記:

李家經商,崇奉釋道儒文化傳統,故稱儒商。儒家以仁義為本,多行善事,李家商號分布天下,因此“李善人”之名聞名遐邇。

一善:不爭民產東溝築院

閻景村東西走向,南北皆為民居,後溝為窮人鑿窯而居,李家遷來,無地可建房院,只有東溝荒地,於是在此建築宅院。不像劉文彩那樣侵占民居。

二善:求義求利經商義先

李家經商,首推邊遠地區,行銷土布,辦行棧、花店,互通有無,廣開店鋪。遵循公平交易、誠信為先、薄利多銷的信條,與人方便,公買公賣。

三善:光緒年間兩地救難

光緒3年(1877年),北方大旱,出現父食子、犬吃犬的慘象。敬修(子用之父)善人居官河南,自己獻出俸祿,放賑舍飯。光緒20年(1894年),家鄉閻景遭遇水災。光緒26年(1900年),河東大旱,小麥無收,村民們少吃無穿。面對水旱兩災,敬修、敬倫、敬義施衣舍飯,出銀五百兩救濟。

四善:鳴鐘舍飯善待村民

民國19年前後,晉南大旱,小麥顆粒無收,秋作物還未及時下種,饑荒嚴重,百姓叫苦連天。道行、道在、道升見此情形,在老家薛店、閻景廟院、池神廟裡三地熬粥,鳴鐘舍飯,一日三餐管飽。筆者有個親戚,家住介山,聞此情形,趕往閻景,才熬過了荒年。學用母親去世下葬時,有乞丐成群結隊就餐,也算作送葬禮儀。就在平日,他們也周濟貧寒的本村貧民,一到飯時,這些村民也趕來與傭人同桌吃飯。

五善:發放銀元賑濟晉南

1928年,李家“三道”(道在、道行、道升)兄弟發放銀元,賑濟晉南,向河東旱救總會捐出萬元。河東災區17個縣,每縣捐助千元,萬泉本縣捐助兩千(或四千)。

六善:抗戰期間救濟難民

抗戰期間,花園口決堤,許多難民湧向西安,在街頭討飯。道在買上糧票,發給這些難民。日本飛機轟炸西安,許多同胞被炸身亡。又是道在出錢,挖防空洞避難。警報一響,大家趕快往洞裡鑽。避難期間,道榮還給大伙兒送水送飯,直到抗戰結束。

七善:興辦公益慷慨捐獻

萬泉地處高垣,水深天旱,人畜飲水困難,李家牽頭,開鑿深井一眼,但還是不能解決吃水、用水難題。於是道榮出錢在村南買地,開挖南池,村民自願捐款一元工錢,本村和鄰近四縣的居民,都前來做工。不但能掙錢還管飯。不到兩年時間,南池雨水盛滿,可以滿足本村用水,就是外村也可車拉人擔。1930年,修築萬運公路,道行全族捐款3萬多元。還有國民國小、萬泉高小、方山書院先後興建時,李家都有貢獻。高村廟裡育嬰堂創辦,李道升亦出銀五百兩。

八善:車馬牲口隨意出借

村民耕田種地、打場磨麵或出門,常用李家牲口,道行常備五六頭牛馬、驢騾,只要給長工頭目打招呼,就可使用。道行有兩輛騾馬轎車,一駕自用專車,一駕支應別人出門過紅白喜事或看病之用,如事緊急,專車也可支應。打場遇雨,也先用道行的牲口搶打搶運。

九善:義醫施藥借貸不難

李家在閻景街上開設藥店,字號長壽東,此藥店公私合營結束後,為國營閻景藥材站。李大猷(敬義之孫道升之子)22歲少亡,其妻王和君擅長針灸,義醫行善,得到村民交口稱讚,可惜善人不得善果,“文革”中被“革命民眾”拖死。1930年河東流行瘟疫,疫名“虎勒拉”,李家普施防疫藥物,終於減輕疫情。敬修夫人曾在太原居住,購藥醫活白喉,留下美名。其餘村民如遇婚喪大事、疾病等突發事件,只要找上門來,沒有空手而回的。有的人借貸錢糧無力歸還時,李家就將此一筆勾銷,令人感嘆。

十善:尊敬勞動善待雇員

李家經營商業和土地,對待雇用人員,都實行工資制。李家主少客多,家丁(護家衛隊)、門衛、長工、短工、使女、丫環、奶母、小跑、採購、保管、賬房、總管、花工、水官、油匠、木工、常年工乾、醫生、教員,一大堆雇員,好像《紅樓夢》里的大觀園。雖是僕人,但以禮相待,絕不小看。

李氏家族:

發跡萬榮

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遷居閆景村後,繼承先祖農耕遺風,併兼營小手工業。經過幾代人辛勤勞作,逐漸家道殷實,為日後經商打下了基礎。至第十三代後裔李文炳出生,已是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李文炳之父李廷槐弟兄四個,因老大李廷桂膝下無子,所以李文炳一出生便被過繼給伯父李廷桂承嗣。

李文炳

李文炳,字虎臣,清監生。自幼聰明,富有商業頭腦,無心務農而有志於商道。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僅十六歲的李文炳開始棄農經商,乾起了逢集趕會擺賣土布的營生,經常肩挑布包、走街串巷叫賣。隨著時間推移,李文炳認識到靠擺攤賣布這樣的小打小鬧,生存容易發展。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他得知靖邊、安邊、定邊等地,因土地貧瘠、氣候寒冷不能種植棉花,當地土布的價格猛漲,往返一趟利潤頗豐,便用手頭積蓄在萬泉一帶收購土布,組織馬幫向“三邊”販運,同時把西北的皮貨、藥材等販回內地,當地人稱其為“邊客”。李文炳的馬幫從禹門渡擺渡過河,翻山越嶺1000多公里,每年往返數次,有時還會遇到土匪搶劫,艱辛異常。由於他講究誠信,生意便順利地做大,逐漸積累起擴大經營的原始資本。李文炳決心改變中間商人身份,立志在“三邊”設立商鋪,占據整個商貿渠道。1827年,李文炳在定邊縣凝條梁鎮設立商鋪,改變自晉南零散收購的進貨渠道為到河南的禹州﹑湖北的棗陽一帶設莊批量收購土布,並捎購茶葉﹑藥材﹑雜貨到“三邊”一帶出售,馬幫又將皮貨、藥材馱回銷售。

李文炳單槍匹馬走三邊的做法,與商道繁榮的趨勢不適應,所以在設立商鋪的同時,他又讓自己的兩個弟弟李文階、李文蔚加入到李家的經營行業是家族的傳統做法,在最興旺的時候實現了傳承。1830年,李文炳再次思變,決定與兩個弟弟分開經營。他把相對比較好的店鋪給了兩個弟弟經營,而自己卻背負債把不易經營的生意一併攬了過來。這一次是李家經商之路的又一個新的起點,當時的李文階、李文蔚兄弟經過了三年的商海搏擊後商業才華已經顯露,由於分流之後的李文炳帶走了李家的不良資產,其生意從此不景氣。

分開經營後,李文階、李文蔚兄弟在閆景村成立了李家的第一個商號“敬信義”。在此之後李文階、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關帝廟附近成立了“敬信義”分號,經營的商品有食鹽、醬菜、茶葉、酒類、糕點、藥材、皮貨、綢緞、布匹、日雜等。1852年後,“敬信義”商號生意不斷擴大,分號逐漸向西發展到了西安、平涼、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一帶。同時,“敬信義”商號實行股份制。商號規定:每三年結算分紅一次,在三年的總收入中扣除股金總額和“財神股”,盈餘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給股東和人力股。採取死分活值(,一般按四六分成,股東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財股最多為一股,最少為一厘,由於增設了人力股,使得各商號掌柜以店為家, “敬信義”商號也成為晉商著名的商號之一。在“敬信義”分號向西北擴展的十年間,李氏家族達到鼎盛時期。1865年前後,李文蔚、李文階不僅在“敬信義”商號中入股,還利用分紅所得發展自己的商號。

李文階

李文階在閆景村創建以川廣藥材雜貨為主的“長壽東”,以收購棉花為主的“公生明”、“長恆東”、“長豐東”等商號。在絳州設立錢莊,以匯兌業務為主。在汾城縣(今屬襄汾縣)設立“敬信誠雜貨鋪”購銷中草藥和糧食,後轉行專門經營中藥材。1936年2月更名為“恆記藥店”,店鋪房屋達54間。“恆記藥店”的進貨渠道正規,當時經營的中藥有350多種,藥品銷往汾城、新絳、襄陵、鄉寧、大寧、蒲縣、石樓、永和等地,受到藥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區六縣常年在汾城住有採購員,一方面從這裡購買藥品運回本地;一方面又將山區的柴胡、黃芪、知母等中藥材售給藥店,如收到名貴藥材,藥店則發往北京同仁堂。

李文蔚

李文蔚的商號主要向解州、西安、平涼、蘭州、銀川、西寧一帶發展,後又發展到上海、天津、武漢等地。李文蔚在銀川開設的“敬義泰”商號後來資產達百餘萬銀元,發展成為舊寧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故址設在今銀川市玉皇閣西邊。創業之初,“敬義泰”在寧夏各縣設有莊客,負責收購羊毛、枸杞、髮菜和藥材等土特產。後又經銷綢緞、布匹和雜貨等。“敬義泰”的銷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為主,民國十一年(1922年)以後,轉為批發為主,兼顧零售。初創時,進貨主要靠山西老號批發,後改由天津進貨,運貨主要靠河運。黃河解凍後,僱船將收購的土特產品順水運到包頭,再轉運天津銷售;又將包頭運集的貨物,逆水運回寧夏。黃河冰封后,雇用駱駝來往寧夏、包頭之間。

李子用

1917年,曾留學英國的李氏十五代後裔李子用在陝西三原縣北大街設立了“鼎記花店”,創辦實業。每逢八九月份,花店就派員下鄉辦理預購棉花業務,先付款後交貨。“鼎記花店”每年投入收購棉花的資金達二十餘萬銀元,收購棉花六百多擔(一擔100斤),送打包廠整裝,由火車經永樂店運往滬、津、武漢的申新紡織公司、中紡公司、大華紗廠。由於資金雄厚、業務量大,各紗廠與“鼎記花店”的業務聯繫最多。“鼎記花店”為李家創造了頗豐的財富,民國時期,三原縣形成了一條山西人經商的“山西街”。

1925年,李子用為擴大生意,在山陝咽喉之地、鑄造業發端極早的陝西省韓城縣(現韓城市)建立“敬信義”爐院(明清時冶煉鑄造的工廠稱爐院)。“敬信義”爐院在入爐配料、模具尺寸、生產操作等方面嚴格把關,主要產品有大、小五齒鏵、風齒鏵、柳葉鏵、籠圈、鐵鍋之類。最出名的產品是芝川鏵。李子用後又投資入股了新絳縣大益紡紗廠,1922年經山西榆次晉華紡紗廠總工程師王世毅(1917年留學日本,臨猗縣人,李子用親家)引薦,入股經營晉華紡紗廠,其所學的紡織專業知識得到發揮。

步入巔峰

李子用接管家門商務後,第一件事就是修訂店規。為調動各商鋪掌柜、店員的積極性,李子用把東家股份由六成改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為五厘,把每三年分紅一次改為一年分紅一次。當年,李家的生意利潤比上年翻了一番多。著手將銀川“敬義泰”的門面擴大為五間,在“敬義泰”東邊附設“敬義棧”,後改為“敬義醬園”。主要生產和銷售醬油、醬菜、醬、醋、糕點、黃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併兼銷糖、茶和其他雜貨。前店後廠,產銷見面。敬義醬園成為寧夏第一醬園。李子用投資紡織業並抽股退出“敬義泰”後,他的侄子李大輔(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稱王和君為三寡婦)成為大股東,“敬義泰”成為寧夏“八大商號”之首,現銀達20萬兩。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時期,生意遍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新疆、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個省市、40多個縣,總計100多個店鋪,總資產數百萬銀元。李家媳婦王和君接手“敬義泰”生意後,每年到各地商號巡查,從閆景村坐馬車出發,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別人飯,直到銀川城”。

走向沒落

隨著軍閥的壓迫和抗日戰爭的爆發,李氏家族生意逐漸走下坡路。1938年日軍占領萬泉縣後,李氏家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鋪所在地,只有少數幾戶仍住在閆景村,晉南的生意漸趨衰落。抗日戰爭時期,西安市物價大幅度下降,貨幣貶值,人心不穩,加之洋貨進入,“敬”字號雜貨鋪經營每況愈下;西北一帶生意在當地軍閥的壓迫下也開始衰退。以“敬義泰”為例,1933年,馬鴻逵入主寧夏後,商業環境越來越糟糕,營業逐漸衰退。戰爭開始後,貨源斷絕,收入下降,遂改為“大同慶”,生意也到了停頓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