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哲學

敦煌藝術哲學

《敦煌藝術哲學》是200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本書從“存在論”的觀點出發,對敦煌藝術形式背後所隱含的人的生存狀況進行分析和敘述。

內容簡介

本書儘可能地介紹敦煌藝術直接和顯在的藍本——有關佛經的內容,分析敦煌藝術對佛經內容的藝術闡釋和改制。從大的結構上看,本書是將敦煌藝術繪製的佛“涅槃圖”(以莫高窟第158窟為例)作為中心範疇和邏輯起點,展開對敦煌藝術其他相關重要方面的論述,提出了一些頗富新意的觀點。

媒體評論

為探索敦煌藝術而不斷努力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院長)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敦煌藝術哲學》,是穆紀光先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敦煌藝術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的一項成果。

從上世紀初以研究敦煌文獻和敦煌藝術為主要對象的敦煌學誕生一百年以來,中外學者們已經從許多不同的學科角度對敦煌藝術進行了辛勤的研究。比如從考古學、社會歷史、佛教史、藝術史、圖像學、中外文化比較等諸多不同的學科領域對敦煌藝術進行解讀,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不斷地推動著敦煌藝術研究的發展,不斷地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敦煌藝術的內容、形式、演變歷程、時代特點及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理解與認識。近一二十年來,在吸收以往眾多人文學科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一些學者不斷地嘗試從理論分析的角度來探索敦煌藝術的深層內蘊,比如從美學、從哲學的角度來探究敦煌藝術。穆紀光先生的《敦煌藝術哲學》便是嘗試從哲學的角度探索敦煌藝術的新成果。

穆紀光先生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在西北民族學院從事哲學教學工作,特別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在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長期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積累了比較深厚的哲學功底。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他致力於敦煌藝術哲學研究,1998年他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敦煌藝術哲學——21世紀審美視角中的敦煌藝術研究》。經過五六年艱苦研究,他終於完成了研究項目,撰成了《敦煌藝術哲學》這本30餘萬字的理論著述。

在這本書中,穆先生沒有對敦煌藝術涉及的所有哲學問題進行普遍論述,而是從“存在論”的觀點出發,對敦煌藝術形式背後所隱含的人的生存狀況進行分析和敘述。儘可能地介紹敦煌藝術直接和顯在的藍本——有關佛經的內容,分析敦煌藝術對佛經內容的藝術闡釋和改制。從大的結構上看,這本書是將敦煌藝術繪製的佛“涅架圖”(以莫高窟第158窟為例)作為中心範疇和邏輯起點,展開對敦煌藝術其他相關重要方面的論述,提出了一些頗富新意的觀點。

比如他認為,敦煌藝術對菩薩做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其中表達的意蘊是:佛作為一個符號,就是涅架,是一種特殊的生存實踐的結果;菩薩作為一個符號,則是涅架這個結果的實踐過程的負載者。由於菩薩的這一特性,敦煌藝術家傾注在菩薩身上的激情,遠遠超過了佛。敦煌藝術通過對文殊、維摩、觀音以及其他各式各樣菩薩的描繪,對菩薩品味的多樣性作了充滿激情的闡釋。整個莫高窟,實際是藝術家們虛擬的一個菩薩世界。適應中國人的世俗心理,敦煌菩薩融匯了儒、釋、道的價值觀,吸收了希臘藝術形式美的符號,被描繪成中國人的美神,中國人的理想母親,中國人的超越時空的情侶。

他還認為,敦煌藝術對佛涅架的闡釋還表現在對天國的描繪上,涅架的神秘,不僅被以“佛睡著了”的藝術形式加以消解,而且被“淨土變”的描繪加以補充。敦煌“淨土變”既表現了中國人對塵世物質享受的難以捨棄,對塵世等級制度禁錮的難以擺脫,又表達了中國人對一種能夠真正實現社會公正和個人尊嚴的自由境界的憧憬和幻想。

他又指出,從敦煌藝術對般若、禪、想觀的間接或直接描繪中可看出,在唐代前後,敦煌藝術創作漸漸從佛境淡出:依據的是佛經,實則描摹的是世俗生活,繪畫佛國,實則情系人間,繪塑佛身,實則讚嘆人體的美與活力。

此外,穆先生還力圖深入揭示敦煌藝術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藝術形象的文化、哲學背景。比如他認為敦煌飛天這種在中國佛教藝術中最具自由形式、最能表現藝術精神的天神形象,作為一種藝術符號,已與印度佛教中的歌神、樂神乾闥婆、緊那羅等宗教原型不完全相同了,而是以中國古代豐富的有關“飛”的神話傳說為重要文化淵源之一,同時受到中國古代文人們執著追求精神化的“飛”的境界的啟發,還受到南朝哲學“尚清談”、“崇玄思”氣氛的影響,使飛的內涵已從佛教乾闥婆、緊那羅等的具體形象中抽象出來,成為一種著重表達“精神自由”的文化哲學符號。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涉及很多學科領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進行不懈的探索。穆先生這本書對敦煌藝術從哲學角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對敦煌藝術的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所作的如上所述的一些分析論述也是富於啟發性的,將會對敦煌藝術研究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5年9月後記

上世紀80年代,我從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步人美學領域,寫了一些涉及美的起源、美的本質的文章,還出版了一部叫《藝術,一個創造的世界》的書。從這書可看出我在研究上有了明顯的轉變:我開始用哲學的眼光審視藝術本體。此後,美學界一些朋友總勸我:你把自己在哲學、美學上的知識,用來研究敦煌藝術該多好,你在敦煌藝術的故鄉甘肅省工作,不利用這個條件太可惜。開始我有些猶豫。敦煌藝術作為研究文本,太博大;敦煌藝術作為佛教藝術,同煙海似的佛經糾纏在一起,這些對我都是很陌生的。是敦煌菩薩開始使我同敦煌藝術親近起來。她用一種很親切的聲音告訴我:她並不神秘,就像希臘美神阿芙洛蒂忒一樣明朗;並不冷漠,就像母親對待孩子一樣親切;並不矜持,就像情侶對戀人一樣充滿熱情。我開始向敦煌藝術靠近。我發現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佛涅檠像,用一種自由的、超脫的、難以言表的語言向我說話。我想了解這其中的奧秘,想為敦煌藝術構造一套我自己能讀懂的美學話語。在我開始寫這本書之前,通過閱讀、交流和欣賞,我對敦煌藝術已經有了這樣的感悟和假設:敦煌藝術,是中國人融會中原藝術和希臘藝術的審美形式,用它來表現中國人的生活激情的藝術;是中國人改造印度佛典,用它來表現中國人靠近神、觸摸神、消解人與神的界限,把對神的崇拜變為對神的欣賞,把對神的敬畏變成對神的愛戀,從而把神當成自己的母親、朋友和戀人的藝術;是中國人把佛的符號還原成世俗的符號,把世俗符號創造成藝術符號,在這種符號的不斷轉換中體驗生命的形而上意義

的藝術;是表現中國人在留戀現世和向往來世之間作往復徘徊,在儒、釋、道的生存價值觀之間作艱難選擇,構造生命尋求終極依託的天國境界的藝術;是能夠放在21世紀審美視角中,透視其歷史內涵和當代意義,建立起研究它的哲學美學話語的藝術。1998年,我以“敦煌藝術哲學——21世紀審美視角中的敦煌藝術研究”為題,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獲得立項,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研究路程。實際的研究和寫作過程,證明我的上述感悟大致是正確的。

通過多年的努力,在我終於寫完這書的時候,我想對在敦煌藝術研究上,一直給予我鼓勵的美學界、敦煌學界的同仁聶振斌教授、葉朗教授、樊錦詩教授、程孟輝編審、汪裕雄教授、吳功正教授、張振華教授、張先堂教授等同志,表示深深的感謝。

在我進行研究和寫作的過程中,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安文華同志,為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條件和寫作環境;科研處的唐莉萍、孫宏林、侯錫猛等同志,為我完成這一科研任務做了大量的支持性工作,對他們的友情和幫助,我由衷地表示感謝。在我多年埋頭寫作之時,劉翠蘭同志為我承擔了大量的繁瑣勞動,對她的任勞任怨,我表示深深的謝意。

我還要感謝商務印書館的郭紅同志,對她為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作,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是一部探索性的著作。用哲學方法研究敦煌藝術,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可以說,這僅僅是一種嘗試,僅僅標示著一種精神。因此,這本書的不足和瑕疵是不言而喻的,希望專家和讀者給予批評和指正。

穆紀光

2005年11月於蘭州

目錄

緒論

一、對藝術哲學的一般敘述

二、形而上哲學視域中的藝術觀

三、現代哲學趨向,藝術哲學研究的新視域

四、敦煌藝術哲學——對敦煌藝術“無底之底”的探索

第一章 敦煌——戈壁·綠洲·精神家園

第一節 敦煌的神話史

第二節 敦煌的人文史

第二章 佛教的“涅槃”

第一節 涅槃對生命的界說

第二節 從般若(智慧)看涅槃

第三節 涅槃,對生存過程的體悟

第四節 涅槃的哲學解釋

第三章 敦煌藝術——解讀涅槃的另一種語彙

第一節 佛經對佛涅槃情節 的敘述

第二節 敦煌藝術對佛涅槃的描繪

第三節 敦煌藝術對涅槃邏輯悖謬的揚棄

第四節 睡著的佛在“觀看”什麼

第五節 睡著的佛的夢境

第六節 結語

第四章 敦煌藝術:解讀宇宙與人心的同一

第一節 對宇宙廣度的講述

第二節 宇宙與心的關係:“一念三千”

第五章 天國——涅槃的另一種境界

第一節 淨土變

第二節 淨土變中的天國景象

第三節 對淨土變天國的評析

第六章 菩薩——涅槃過程的承載者

第一節 菩薩是一個群體

第二節 菩薩是佛的人格化的實踐

第七章 敦煌菩薩的哲學內涵

第一節 維摩詰、文殊菩薩——佛的智慧的象徵

第二節 敦煌藝術中的文殊菩薩

第三節 敦煌藝術中的維摩詰

第四節 維摩詰的眾生觀、佛道觀

第八章 敦煌菩薩的文化意蘊

第一節 觀音菩薩的人情味

第二節 觀音菩薩的開放性與藝術氣質

第三節 莫高窟里的菩薩

第四節 敦煌菩薩的形式美及其與希臘、印度美神的比較

第九章 般若·禪·想觀

第一節 般若與禪

第二節 想觀——修持方式與思維方式

第十章 飛天的宗教淵源

第一節 天、天人、八部眾

第二節 乾闥婆、緊那羅

第三節 夜叉

第十一章 中國人對“飛”的不解情結

第一節 女媧、西王母

第二節 瑤姬、精衛、姑獲鳥

第三節 蚩尤和應龍

第四節 莊子、屈原、李白

第十二章 敦煌飛天

第一節 敦煌飛天的分類

第二節 敦煌飛天產生的哲學背景

第三節 敦煌飛天的哲學解釋

第十三章 敦煌藝術的符號系統

第一節 符號學:從索緒爾到蘇珊·朗格

第二節 莫高窟藝術符號——佛國境界的創造

第三節 敦煌藝術中的隱喻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