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彙

內容介紹

在藏語寫卷中,有兩種比較特殊的卷子。一種是用藏文在漢字旁邊注音的,稱為"對音本"。一種藏文全部或部分是漢文的音譯,稱為"音譯本" (或"譯音本")。這種對音本和音譯本的寫卷,對於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漢語史、漢語方言和音韻學;研究古代藏語的語音、藏語史和藏語方言,都是極為寶貴的材料。
目錄
序言
體例說明
正文
(一)漢一藏古今字音對照表
(二)藏一漢古今字音對照表
(三)漢藏對音語料
注釋
附錄一漢字古聲識音表
附錄二藏文、轉寫符號、安多音、拉薩音對照表
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原卷影印件(部分)
……[看更多目錄]
序言敦煌石窟,舉世聞名。在敦煌石窟群體中的代表窟群莫高窟(千佛洞)第16窟中的藏經洞(今編號為第17窟),曾經寶藏了將近千年的五萬餘件六朝、隋、唐以至宋代的寫本和木刻本及各類文物。其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哲學、宗教、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涉及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流的許多方面。寫本和刻本使用的語言文字,除漢文外,還有藏文以及古代西域語言。從藏經洞出來的寫本和木刻本文獻,特別是寫本文獻,受到全世界有關學者專家的關注。他們爭相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由此形成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一一敦煌學。
敦煌學的研究對象,除了敦煌石窟的建築、壁畫、雕塑以及與敦煌的歷史文化等有關問題之外,就是藏經洞裹出來的這些寫本和刻本,而最主要的是寫本。寫本涉及的內容,既然包含了諸多方面, 自然引起了各學科的學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來進行研究。從這裹可以看出,敦煌學實際上是一種邊緣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哪種學科,就與哪種學科搭界。寫本使用的語言既有漢語,也有包括藏語在內的其它語言。對藏語寫卷的研究,自然又和另一門邊緣學科一一藏學搭上了界。
因此,近八十年來,中外有關學者對此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進行了艱苦細緻並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這些材料的同時,把時代相同性質相近的《唐蕃會盟碑》,也作為音譯本納入了研究對象。研究這些材料的人,有語言學家,也有藏學家。
過去研究過這些材料的入主要有:
伯希和(P.Pelliot)與馬伯樂(H.MasperrO)曾經引用過對音本《千字文》一部分(1920年)。
羽田亨寫過《漢蕃千字文的斷簡》(1923年)。
托瑪斯(陶慕士,F.W.Thomas)與柯樂遜(G.L M.Clauson)將譯音本《金剛經》比定,全部注出了相應的漢字(1926年)。柯樂遜將《阿彌陀經》比定全部注出了相應的漢字(1927年)。柯樂遜遺為《金剛經》與《阿彌陀經》各做了兩個藏漢互見的索引.托瑪斯用《大乘中宗見解》的譯音本(Ch.9,II,17號)和牠的對音本(ch.80.xi號)兩種寫本仔細校刊,把對音本裹空白的藏音參照本書的重字跟譯音本的相對字,大部分填補起來,做成一個實際連貫的本子(1929年).
羅常培根據《千字文》、《大乘中宗見解》、《阿彌陀經》、《金剛經》和《唐蕃會盟碑》以及《開蒙要訓》(漢字注音本)等材料,寫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年)。這是第一部綜合研究藏漢對音的專著。該書將對音材料與《切韻》比較,提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音韻系統,並運用現代西北方音資料,探討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流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