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花舞

散花舞

“散花舞”是佛教法事活動中的舞蹈。流傳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和洱源縣兩地。洱源縣又稱“八寶花舞”,由四個和尚表演;劍川縣由兩個男性居士或藏傳佛教的阿闍黎對舞;兩地舞者跳這種舞時均手執一支綴滿紅、黃、藍、綠等各色紙花的花桿表演。

散花舞散花舞

洱源縣的八寶花舞

洱源縣的八寶花舞由“花”、“香”、“燈”、“塗”、“果”、“樂”六個舞段組成。舞僧們通過六個舞段的表演,一方面去演釋圖解佛教教義,另一方面則藉此表達僧侶和主辦法事人以樂舞祟神禮佛的虔誠之心。

“花”段的主要內容是表現主辦法事活動人家和舞者以“八寶花”供養佛、法、僧三寶。

“香”段主要表現舞者向佛祖和眾神靈敬香獻燭,以表達虔誠之心。舞者通過誇張的獻香、投香等各種動作及各種樣式的造型姿態顯示佛教“香菸不斷、神道永昌”和“法力無邊”的盛況。

“燈”意為“七星燈”普照萬物眾生靈。這個舞段從動作到造型,均系圖解傳誦“佛光普照”的宗教法力。表演時,舞者將花束道具當成燈燭去舞動表現。

“塗”乃梵文譯音,漢意為“淨水”、“甘露水”、“圓通法水”。這個舞段以唱、念、舞結合的形式表現觀世音菩薩法力無邊、救苦救難、施思於眾生。舞的主題即舞者所唱:“一撒東方見道場,二撒南方保平安,三撒西方求淨土,四撒北方得清涼”。

“果”舞段主要表現以壽果、香茶敬獻給佛教司壽之神,為眾生靈和主事人家祈求長壽平安、六畜興旺。舞者將道具當做祭獻的托盤;表演者則充當“金童玉女”。舞中唱“金童捧壽果,玉女獻香茶,供仰南極老,壺中日月茶”。交替變換的“童子拜觀音”、“蘇秦背劍”、“膝上栽花”、“美女穿針”等舞蹈造型與虔誠天真的童稚神態,表現出祈求神佛賜福降恩的意願。

“樂”舞段是散花舞的尾聲和高潮。至此表示此次佛教法事活動已畢。舞者以畢恭畢敬的心情用樂舞向神佛謝恩,送眾佛神擺駕回宮。舞段熱烈歡快、節奏由慢漸快。舞者在高潮時不間斷地齊聲高喊,最後在調度變化較大的“龍擺尾”、“二龍吐水”、“滿天星”隊形中將舞蹈推向高潮而結束。

劍川縣的“散花舞”

劍川縣的“散花舞”舞蹈不分段落,一氣呵成,隊形變化比較豐富;內容與洱源縣的“八寶花舞”相近。但舞者不是僧侶,而是居士或阿闍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