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代乾道年間,鎮江郡首蔡洸在西津渡:“命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遺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 為識,並植旗一。”並限定載客人數,這是兼具官渡與救生性質的水上機構。明正統年間,巡撫侍郎周忱置艦2艘,並招募水手30餘人駕船濟渡救生。特別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京口蔣元鼐、朱用載、蔣尚忠等十五人力“勸邑中輸錢,救涉江復舟者”。他們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觀音閣成立“京口救生會”。5年後,救生會購得西津渡昭關晏公廟舊址,建屋3間作為會址。京口救生會,專司打撈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響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紛紛仿效京口救生會,打造救生紅船,實施救生事宜。遺址保護
現在這些救生會的遺址已蕩然無存,而只有鎮江的救生會遺址,保存最為完整。1999年政府出資整修後,已恢復了當時的原貌。
2001年獲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太地區優秀遺產保護獎。
救生會於1982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