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派

“救亡派”的實質概念是指以創作救亡歌曲作為其使命和生命的音樂家群體。 4.他們的音樂創作以歌曲為主,少數有一定專業訓練的人能夠譜寫合唱歌曲; 5.“救亡派”音樂家雖然多數是半專業甚至是業餘的歌曲作者,但他們對音樂有著執著的愛好和追求,在抗日救亡歌曲創作題材和形式多樣化探索方面作出了貢獻。

“九•一八”事變後,救亡音樂思潮逐漸興起,但最早譜寫救亡音樂作品的不是於翌年興起的左翼音樂組織的音樂家們,而是上海國立音專的教授以及一些20年代即已成長起來的音樂家。比如,蕭友梅在“九•一八”事變後很快就在音專帶頭創作了反映抗日救亡內容的《從軍歌》, 黎錦暉的《義勇軍進行曲》則是“九•一八”後最早在《申報》發表的愛國歌曲。 因此,很顯然,將抗日救亡時期的學院音樂家和一些非學院音樂家劃分為學院派與救亡派兩個具有對立性質的派別,以及一些救亡派音樂家將學院派音樂家排除在救亡隊伍之外的做法,都是極為輕率和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是,儘管一些學院音樂家和後來許多非學院音樂家都自發地投身於抗日救亡音樂的創作當中,學院派與救亡派的陣營還是近乎楚漢之爭的被人為地劃開了,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音樂創作的“專業”與“非專業”問題。向延生先生在《“學院派”的首領黃自――黃自對20世紀中國音樂的影響》一文中,對學院派和救亡派由來的論述,可以與周巍峙的回憶相互參證。向延生認為:“日本軍國主義1931年侵占東北時,黃自、陳洪、何安東、唐學詠等上海、廣州、南京音樂院校的師生,陸續創作了四部合唱曲《抗敵歌》等愛國歌曲;因其演唱技巧較為複雜,又多流行於音樂院校和專業演出團體,故而被稱之為'學院派'。其後日寇又不斷向華北發動進攻,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聶耳等左翼音樂家根據時代和民眾的需要,從1934年起創作出《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深受民眾歡迎的救亡歌曲,因而被稱之為'救亡派'。”
“救亡派”的實質概念是指以創作救亡歌曲作為其使命和生命的音樂家群體。
代表音樂家:聶耳,任光,呂驥,張曙,麥新,孟波,張寒暉。
他們的歌曲創作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1.具有明確的創作理念,救亡歌曲的創作是中國共產黨革命鬥爭事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有著先進思想的指導,他們認為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更重要的是革命的工具和鬥爭的武器;
3.他們站在抗日文化鬥爭的第一線,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生活基礎;
4.他們的音樂創作以歌曲為主,少數有一定專業訓練的人能夠譜寫合唱歌曲;
5.“救亡派”音樂家雖然多數是半專業甚至是業餘的歌曲作者,但他們對音樂有著執著的愛好和追求,在抗日救亡歌曲創作題材和形式多樣化探索方面作出了貢獻。
“救亡派”的誕生,將中國救亡歌曲創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鼓舞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對於促進全面抗戰的爆發起到了民眾歌曲形式的宣傳鼓動作用。從音樂文化的角度而言,也標誌著中國民眾歌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