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èng píng sòng lǐ
【出處】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 《漢書·循吏傳》
【解釋】政平:政治安定;訟理:官司得到調解。國家安定,官司很快得到正確處理。形容政治清明。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舉例】朕聞政平訟理,則民安其業;告訐易俗,則禮義興行。(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
相關詞條
-
政平訟息
政平訟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國家安定,官司很快得到正確處理,形容政治清明。出處為《漢書·循吏傳》。
-
訟理
訟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òng lǐ,是指控訴,訴訟。
解釋 出處 -
理訟
審理訴訟。 《後漢書·百官志五》:“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禁奸罰惡,理訟平賊。 ”《魏書·世祖太武紀上》:“平政理訟,公卿之所司存。
-
理[理]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宋明哲學的重要範疇。在唯物主義哲學中一般指事物發展的規律、條理;在唯心主義哲學中,主要指抽象觀念、精神實體。
理 正文 典故 示例辨析 詞性變化 -
說苑·政理
《說苑·政理》是西漢史學家劉向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 -
理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宋明哲學的重要範疇。在唯物主義哲學中一般指事物發展的規律、條理;在唯心主義哲學中,主要指抽象觀念、精神實體。
理 正文 典故 示例辨析 詞性變化 -
平理
,平理寃結,政為 三河 表。”《南史·齊紀論》:“機事平理,職貢有恆,府藏...,務要百姓安寧,庶事平理。” 評斷。《後漢書·魯恭傳》:“訟人 許伯 等爭田,累守令不能決, 恭 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輟耕相讓。”《元典章...
解釋 -
理[物質 本身的紋路]
理,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有“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等含義。古語中“行理”為外交官名,行理常出國外,在旅行中辦公,故名。《左...
基本解釋 典故 示例辨析 詞性變化 相關詞語 -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郡縣制的萌芽和確立為春秋中期至秦漢時期。中國商周時代實行分封制,即採取“封建邦國”的辦法進行統治。商王及周天子除王畿附近的土地由自己直接統治外,其他土地...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