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政協廣安市委員會前身政協廣安市委員會的前身是政協四川省委員會廣安地區工作委員會。1993年7月,廣安設立地級行政區,1993年12月經政協第七屆四川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討論,決定設立政協四川省委員會廣安地區工作委員會,時任南充地區行署巡視員張永帆被任命為主任;根據《政協四川省委員會地區工作委員會工作條例》規定,中共廣安地委先後任命洪長富、蔣道武、楊世舉、吳雲、程德斌、習武、劉新儀(女)、歐儒榮、任興元、唐代純、雷志遠、王平、王道明、蔣世才、陳志雄為廣安地區政協工委委員,為加強工委領導班子建設,政協第七屆四川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二十次、二十四次會議先後任命洪長富、蔣道武、楊世舉為廣安地區政協工委副主任。1993年12月24日,廣安地區機構編制委員會下達了地政協工委機構編制,辦事機構設定為1室2處,即辦公室、經濟科技處和社會工作處(均為正縣級單位),處室領導職數控制在3人以內;辦公室設秘書科、綜合科,經濟科技處內設城市經濟科、農村科,科級領導職數控制在4人內。地政協工委自1993年12月18日成立到1999年1月止,共召開14次全體會議。
1998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廣安地區,設立地級廣安市,同年8月,中共四川省委批准設立政協第一屆廣安市委員會。
政協第一屆廣安市委員會
第一屆政協委員總數為350名,由於籌備時間倉促,再加之無市級民主黨派和大專院校等原因,市政協一屆一次會議的委員只安排了300名。1999年1月16日至21日政協第一屆廣安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安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297人,由中共、無黨派、共青團、工會、農業、駐广部隊、青聯、婦聯、工商聯、台胞、僑胞、供銷社、文藝、經濟、科技、科協、教育、體育、醫藥衛生、新聞出版社、社會福利、少數民族、宗教和特邀等24個界別組成。各專委會設立時間為:
1999年4月23日第二次常委會決定設立:1、提案委員會;2、經濟委員會;3、教科文衛體委員會;4、法制群團委員會;5、聯絡聯誼祖國統一委員會和民族宗教委員會;6、學習文史委員會。
2000年2月第六次常委會決定設立農業委員會。
2001年2月第十二次常委會決定將聯絡聯誼祖國統一委員會和民族宗教委員會改為港澳台僑外事和民族宗教委員會。
2002年12月第十九次常委會決定設立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辦事機構:辦公室、研究室。辦公室內設秘書科、行政科、政工科、委員聯絡科;研究室內設綜合科。
政協第二屆廣安市委員會
二屆政協委員總數為400名, 2004年1月6日至1月10日二屆一次全委會召開時實際安排委員380名, 本屆市政協增加了民盟、社科聯界, 由26個界別組成;選舉產生正副主席10人(其中非中共的副主席4人),常委會組成人員63人。2005年1月市政協二屆三次會議增選副主席1名,常務委員2名,現有正副主席11人(其中非中共的副主席4人),常委會組成人員66人。2007年2月市政協二屆四次會議決定李成軒、高仕祥同志因任職年齡到限不再擔任政協第二屆廣安市委員會副主席職務,增補常委一名,增補委員一名。
主要職能
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這三項主要職能是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國政治體制中參與國是、發揮作用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形式,體現了人民政協的性質和特點,是人民政協區別於其他政治組織的重要標誌。
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
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
參政議政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