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政信金融是政信的核心和主體,包括政府為了履職踐約、兌現承諾而開展的所有投融資活動。從融資工具的角度來看,政信金融的實踐形式主要包括政府債券、金融機構貸款、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信託、開發性金融等。
概念內涵
政信金融是基於以政府信用作為履約主體而開展的金融活動,其概念內涵即如何理解政府信用的內涵。“政府信用”簡稱“政信”,是政府與公民和各類組織形成的履職踐約、守法守規的關係,以及支撐這一關係形成、存續和發展的能力、資源、制度、文化、環境社會體系和實踐業態。
政信起源於政府信用的概念,但隨著實踐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政府信用的概念,而成為一種社會關係形態和實踐業態。當下所指的“政信”,是以政信文化為核心理念、以政信金融為核心活動、以政信法規為基礎指引、以政信監管為保障體系、以政信管理為運營關鍵、以政信生態為依存支撐的一個複合性概念。
以政信金融為核心的一系列經濟與建設活動均為此概念的外延,如政信研究即對於政信金融理論的探索與研究。政信投資,即基於政信金融的具體項目內容開展的投融資業務。再如,政信業態,一般而言政信業態以政信金融為核心。
特點與意義
政信金融的主體是政府,政信是政府與公民和各類組織形成的履職踐約、守法守規的關係。因此,政信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是最大的信用。這是由政府在國家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決定的。 政信具有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示範意識,這些意識反映了政信具有公共性、規則性、責任性和示範性的特點。政信的影響不僅在於其示範性,還在於政信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的維持手段和救濟手段,政府失信或信用不足都會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政信的穩定性決定了政信金融的穩定性。
政信金融是政信的核心和主體,政府通過合理地開展政信金融活動,不僅能有效彌補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還能間接促進政府信用的提升。一方面政信金融離不開政信軟環境的支撐作用,政信直接決定了政府的融資能力、融資規模、融資結構和融資成本。 另一方面政信金融為各級政府履職踐約從而實現良好信用提供資金保障。中國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獨特政治經濟制度使中國政府的巨觀調控規避了完全市場化造成的弊端。當前中國根據經濟發展的需求對政府進行了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降低行政過程中運行成本。同時,中國的公共政策環境保持了極大的穩定性,產生了穩定的社會產權結構,對廣大經濟主體產生了正向刺激作用,使廣大經濟主體對未來形成比較合理的預期,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促進經濟持續增長,也能提高人民福利,實現人民福祉。 政信金融實踐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加速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都有了較大提升,提升了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理論本源與演進
(一)中西方政信思想的演進
在璀璨的中西方歷史文化演進中,蘊含著豐富的政信思想。西方眾多政治思想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克斯·韋伯、托馬斯·阿奎那等都十分重視政治與信用的關聯,信用是政府存在的道義基礎。
我國古代政信思想中特別重視誠信的美德。儘管諸子百家存在不少分歧,但在政信思想方面的觀點基本趨於一致。特別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將信作為五常之一,加強信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的地位,將信作為政治家的一種重要品德。
在中西方政信思想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隨著政府理念的發展,政府已經逐漸轉變為有限型、治理型、責任型,而政信也逐漸轉變為公共選擇工具,即政府是民眾公共選擇的結果,而政信則是選擇的依據。
(二)理論本源
下列理論是政信理論構建的基礎,對政信實踐具有指導價值。
1、社會契約論
根據社會契約論,政府的權力“起源於契約和協定以及構成社會的人們的同意”。政府是公民之間締約並委託授權而形成的產物,信用是契約的派生價值,沒有信用,契約也將失去實際意義。
2、委託-代理理論
根據政治委託代理理論,民眾選舉出自己信任的政府,政府作為民眾委託的代理人掌握公共權力並提供相應的服務。公眾與政府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的存續以委託人是否繼續信任代理人為條件。
3、公共財政理論
公共財政的實際要義不在於“市場失效”這一經濟邏輯起因,而在於其“預算法治”和“民主財政”的政治實質內涵,政府的收支行為必須得到公民的同意,只有獲得公民的信任和遵從,政府的執政才具有合法性。
4、國家治理理論
國家治理治理理論以公眾為核心的“善治”作為基本價值取向。俞可平(2000)指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它的本質特徵在於實現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它包含以下六個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回應性、法制性和有效性。
(三)中國政信實踐創新發展的背景和文化根源
中國政信實踐的創新發展有深刻的體制機制背景和社會文化根源。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地方政府職能的不斷拓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需求、分稅制財政體制以及政績考核機制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地方政府開始在財政資金之外,以政府信用為基礎,或者以市場化的方式,利用多種投融資手段,為地方經濟發展尋找資源,國債轉貸地方、城投類企業債券、政府信託、資產證券化、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PPP、政府投資基金等各種創新性的政信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
學術研究與實踐活動
中國首個政信研究院成立
2015年3月,由國家相關機構、部委、科研院所、國投信達等戰略核心單位共同組建,致力於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領域的全方位研究的非盈利性公益機構中國政信研究院在京成立。政信研究院專家主要來自中央辦公廳、中央黨校、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發改委、國資委、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人民銀行,全國各個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近千名。中國政信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探索與實踐;致力於推動政府政務管理與市場運營理念及模式的創新;致力於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全面發展,針對各級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熱點、疑點、難點等問題,提供專業、高效的科學決策依據和解決方案。下設與地方政府戰略合作共建共管的“城市政信研究院”,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法規培訓、諮詢、座談、考察、論證、規劃、投資、管理等一條龍直通車服務。
政信金融——中國PPP投資論壇舉辦
2016年11月27日,以“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2016首屆中國PPP投資論壇 ”在北京召開。 中國PPP投資論壇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中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資促進會主辦,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校企合作創新發展聯盟、PPP投資論壇組織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由《國家智庫》雜誌工作委員會承辦,國投信達投資基金(北京)有限公司協辦。論壇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PPP改革的總體部署,回響推廣PPP合作模式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整合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專家學者及各類企業,共同把脈中國經濟,大力推進PPP模式。
論壇聘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擔任總顧問,多位部委、省市領導和行業專家擔任論壇顧問,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代表、專家學者、企業高管等300多人出席了活動。與會者討論了作為政信金融實現形式之一的PPP模式對產業創新的積極意義和發展路徑,以及如何與地方政府開展合作、實現共贏等事宜。2017年9月,第二屆“中國PPP投資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主題為“創新驅動規範發展”,與會者討論了作為政信金融實現形式之一的PPP模式的創新發展問題,強調了行業應順應國家政策實現規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