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從獨白的時代到複調的時代──大陸文學四十年發展輪廓
獨白時代之一:「新台閣體」詩文的興衰
關於大陸當代文學的(A03)體性現象,我在已發表的幾篇文章中曾作過描述。例如,在〈中國當代詩文中的「新台閣體」〉(《九州學刊》一九九一年十月號四卷三期)一文中,我就對五十到七十年代中國的詩歌和散文的基調和基本體式作了概括,認為這個年代的詩文乃是明代永樂成化年間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台閣體」的重新顯現。「台閣體」的特點就是以千篇一律的僵化形式粉飾太平,頌揚帝王的權威,從而喪失了個體的生命感覺和個性經驗語言。以郭沫若、賀敬之、臧克家為代表的新台閣體也有類似特點。不過,它開始時還帶#某些真情與豪氣,不失雍容典雅,屬於革命後的謳歌文學,但發展到了六、七十年代,則變成充滿矯情的獻媚文學和阿諛文學,詩文成了夤緣求進的階梯,完全失去文學的價值。而郭沫若、賀敬之、臧克家等則成了現代的宮廷詩人。可以說,就其境界而言,七十年代「台閣體」後期的詩作,已降到本世紀現代詩歌的最低點。然而,在瀰漫著 台閣」氣的二、三十年代中,也有一些詩歌是特殊而有價值的。例如艾青的《海岬上》,穆旦的《葬歌》,郭小川的《望星空》和《將軍三部曲》,聞捷的《吐魯蕃情歌》、《天山牧歌》和《復仇的火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