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前言人類學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通過人類學的透鏡,我們立刻可以看到自己與全人類的親緣關係,以及我們自己的與眾不同。第一次通過透鏡窺視世界的學生經常會問:“那些人怎么會跟我們一樣?”“那些人怎么會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常常驚喜地發現,人們之間驚人的相似和震撼的差異。
這本書介紹了15個社會,書中對其中每一個社會的介紹都只是浮光掠影,多有不足。我希望任何對這些社會感興趣的同學,能進一步探究這些社會中人們過去與現在的生活。下面各個章節的目的更多是為激起學生的興趣,而不僅僅是滿足好奇。
這些挑選出來的人群都有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每個群體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模式與實踐方式;都面對著世界變革所帶來影響的挑戰,並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除此之外,他們也經常為人類學導論性課程提供了重要概念的典型例證:例如阿贊德人的巫術、阿茲特克的人牲、特羅布里恩島的庫拉(kula)交換、米南加保人的母系繼嗣。因此,這本書既可以通過這15個社會的個案單獨來看,作為對這些核心概念的介紹,也可以作為一些人類學教材的輔助參考,比如科塔克(Kottak)的導論教材,其中經常提及並引證的大多數社會都來自本書。
書中呈現的很多人群都身處離散(diaspora)之中;其中很多群體都竭力在新居住地保持原有的傳統。當奧吉布瓦文化隨著博彩業發展而繁榮起來時,部落成員開始思考,保留地上的博彩業,會對傳統產生多大挑戰。卡魯里人的音樂已經成為保護雨林免遭破壞的一種積極手段。提維人的與世隔絕曾是其土著文化發展中的突出特徵。如今,他們也不復隔絕了。他們鼓勵旅遊業發展,同時也繼續教會年輕一代學習採集最好的“荒野食物”。海地移民和苗族難民在美國社會中對自己地位有著非常不同的預期。像巴涉利人這樣的遊牧民則要面對政府和環境專家的責難,因為政府認為定居的人更加“文明”一些,而環境分析家關心的則是畜牧生活與沙漠擴大化對農業土地的影響。如果只是以工業發展為目標而不重視土著文化,那么阿贊德人的重新安置與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我們的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著變化。文化多樣性的探究與推進,既融入了許多大學的研究工作當中,也籠罩著被某些人當做分裂主義策略的威脅,還可能在其他時候成為一種武器。當我們日益面對一種全球性文化,面對文化差異造成的種種挑戰之時,人類學肩負著讓人們尊重差異,直面挑戰的更艱巨的重任。
作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阿贊德人:非洲的巫術與神諭
第二章 阿茲特克人:古老的遺產與現代的驕傲
第三章 巴涉利人:伊爾-哈路上的遊牧民
第四章 海地人:騷亂中的民族
第五章 苗族:抗爭與堅持
第六章 芎瓦西人:互惠與分享
第七章 卡魯里人:故事、歌聲與儀式
第八章 米南加保人:母系制和出走
第九章 努爾人:蘇丹的牛群與親屬制度
第十章 奧吉布瓦人:不屈的“民族”
第十一章 羅姆人:羅姆尼沛,權利與前路
第十二章 薩摩亞人:瑪泰酋長與移民
第十三章 提維人:澳大利亞的傳統
第十四章 特羅布里恩德島民:交換的權力
第十五章 雅諾馬馬人:雨林中的挑戰
參考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