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三

《擬行路難·其三》是南朝傑出詩人鮑照創作的組詩《擬行路難十八首》的第三首。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言情之作,不過抒寫的並非失戀的哀痛,而是愛情渴求得不到滿足的苦悶。

原文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綺幕。

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采芳藿。

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景弄禽爵。

含歌攬涕恆抱愁,人生幾時得為樂?

寧作野中之雙鳧,不願雲間之別鶴。

注釋

①璇(xuān旋)閨玉墀:用美玉建築的閨房和台階。璇,美玉。墀(chí池),台階上的空地。椒閣:即椒房。漢代后妃貴婦的住處用椒末和泥塗壁,取其芳香溫暖,叫做椒房。

②文窗繡戶:裝飾著花紋的窗戶。締幕:用綺羅做的幃幕。

③纖羅:細羅。蘊:積聚。蕾:蕾香,一種香草。這句是說金蘭穿著的細羅衣服充滿藿香的芬芳。

④差池:一本作“參差”,不齊。這裡是說燕子飛時尾翼張舒的樣子。風散梅:風吹落了梅花。

鳧:ú扶)野鴨子,是鳥中之低賤者。別鶴:失掉配偶的鶴,鶴是一種高貴的鳥。這二句是說寧肯在一起受貧窮,也不願富貴而孤獨。

翻譯

椒房裡有用美玉建築的閨房和台階,裝飾著花紋的窗戶上垂下了綺羅做的帷幕。其中有一人叫做金蘭,金蘭身穿著的細羅衣服充滿著藿香的芬芳。春燕在風吹落了梅花的時節飛起,尾翼舒張參差不齊。她掀開幃幔,面對陽光,逗弄起停留在窗檻、枝椏上的鳥雀。可她卻含歌未發,攬涕無言,悒悒寡歡。人生的樂趣究竟在哪裡呢?寧願像水鴨雙棲草野,不願如別鶴高翔雲間。

賞析一

詩篇在敘述上採取由遠及近、由物及人的寫法,有點類似今天電影裡的推移鏡頭。最初呈露在我們眼前的,是主人公居處的整個外景——一所豪華富麗的建築物。漂亮的宅門、白玉的台階,將我們的視線迤邐引上了用香椒塗壁的樓閣。這顯然是一個貴家婦女的臥室。鏡頭逐漸由室外轉向室內:雕花的窗子,精繡的門戶,垂掛著輕綺織成的簾幕。那氣派與房屋的外觀一樣,進一步確認了室中人的身分。於是,攝影機開始聚焦到了女主人的身上,她通體裹服在精製的綾羅綢緞之中,手裡卻在把玩著幾株香草。佩用香草,這本是古代貴族女子的一種愛好,就像今天的女士們灑用香水一樣。不過依據當時習俗,香草又常用作贈送情人的禮物。那末,我們這位女主人的手采芳藿,除修飾自身以外,是否也另有所指呢?詩中還點出她的名字叫“金蘭”。按之《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同嗅)如蘭。”“金蘭”二字後來就被當作“同心”的代名詞使用。作者特地給主人公取了這么個芳名,不也是極富於啟示性的嗎?

如果說,前面這四句詩主要寫了物景和靜景,接下來的四句便著重進入人物的動態和心態。“春燕差池”形容燕子飛來時羽翼一張一歙的樣子(“差池”猶“參差”),它和東風吹落梅花,同樣顯示了節令的轉移。表面看來,這裡也是寫的外景,但和上面的寫景文字性能不一,它並非純客觀的報導,而是主人公眼中得來的印象,帶有人物主觀心理的印記。果然,在戶外一派大好春光的撩撥下,我們的女主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她掀開幃幔,面對陽光,逗弄起停留在窗檻、枝椏上的鳥雀(“爵”同“雀”)來。這一行為細節,分明透露出她在重重禁錮的環境中的苦悶、掙扎與嚮往。無怪乎她儘管身居華屋,體被綾羅,卻總是含歌未發,攬涕無言,悒悒寡歡。人生的樂趣究竟在哪裡?真正的幸福何時才能降臨?這一聲聲淒切的呼叫,來自一個空虛而又乾渴的靈魂,是任何美食甘旨也填補不了的。

話說到這裡,尚未正面揭開主人公深心埋藏的秘密。她到底為什麼而長年“抱愁”?又把什麼樣的樂趣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標呢?最後兩句單刀直入,一下子點明了題意,但為了避免過分裸露,仍採用了喻體修辭手法。“雙鳧”,指成雙結對的野鴨;“別鶴”,指失去伴侶的孤鶴。在習慣上,鶴被認作高貴的鳥,鳧則低賤得多。而我們的女主人卻用決絕的語氣表白:她寧願像水鴨雙棲草野,不願如別鶴高翔雲間。貧賤而充滿愛情的生活,遠勝於富貴而孤獨的囚籠。結尾處這一響亮的宣言,猶如閃電一般照亮了前文各個意象的底蘊,整個詩章也就於此戛然休止。

賞析二

全詩採用的是由遠及近和由物及人的寫作手法,最初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是女主公家前的景象,奢華的建築物,從窗戶到帷幕,進一步確認其主人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貴。詩人賦予她“金蘭”一名,金蘭被後人稱之為同心,其目的富有啟示性。

如果說這首詩歌的前四句都在描繪景象,那么後四句就是描繪人物動態以及內心情感。“春燕差池”象徵著時節的更替,這雖然是外界自然的景象,但也是主人公所看所見,是經過他主觀色彩的薰陶。她構想外界一派大好春光,經不過內心的嚮往,最終還是掀開了帷幕,逗弄其窗邊的鳥兒們。通過這一細節的描寫,側面透露出其閨房中的主人過的並不開心,身處重重禁錮,讓她感到非常苦悶,對外界的嚮往和爭執,她在思索人生的樂趣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首詩歌的意蘊就在於最後兩句,一下子就表明了詩歌的意蘊,但避免了過分的裸露,採用喻體的修辭方法,水鴨比鶴的身份低微很多,然而主人公就想做一隻水鴨,可見她想要掙脫富貴的牢籠,嚮往自由。

作者簡介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

宋元嘉中,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鮑照以辭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為“佐史國臣”。元嘉十六年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劉子頊起兵反明帝失敗,鮑照死於亂軍中。

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