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背景
打撈上岸的屍體 在中國,“撈屍”這個行業一直遊走於法規和道德的邊緣。2013年初夏,它再次撥弄了人們的心弦。當浙江台州、溫嶺等地相繼出現“撈屍者坐地起價”事件,爭議、謾罵再次向這個群體襲來。
事實上,他們是在賭命。每一次沉入水中,他們都不確定下一秒是否還在呼吸。他們從事著高風險的職業,在現實中卻不被社會所尊重。他們活在質疑、謾罵中,用生命去換回並不穩定的收入。
他們在畸形堅守,除了經濟原因,換個角度看更是因為今日的社會需要這么一群人。“撈屍”行業亂象的背後,則是民間撈屍行業亟待規範化、法制化、常態化的現實。
挾屍要價
職業撈屍人形象被定格的畫面 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陳及時、何東旭、方招等15名同學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野炊時因救兩名落水兒童,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同學不幸被江水吞沒,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打撈公司打撈屍體時竟然漫天要價,面對同學們的“跪求”,個體打撈者不僅不為所動,而且挾屍要價,一共收取了3.6萬元的撈屍費的事情。
這一過程被《江漢商報》攝影記者張軼拍攝到,並由《華商報》首發。“挾屍要價”迅速得到媒體廣泛關注,“因勇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雄”與“討價還價”的撈屍人形成鮮明對比,引發輿論對後者的聲討,不少人譴責挾屍要價的行為突破了社會道德底線,羞辱了所有國人。也因此,職業撈屍人被很多人認為是“冷血”的群體。
儘管事後該照片受到質疑,並一度引發虛假新聞爭議,但職業撈屍人的形象卻定格在輿論心中。至此之後,“挾屍要價”的相關新聞不斷見諸媒體,圍繞這一群體的質疑和謾罵也從未散去。
職業爭議
精神重壓:不只是金錢與良知的較量
撈屍人在打撈屍體 在不少人的眼中,撈屍業是個很賺錢的行當。但事實上,很多撈屍人背負的是沉重的精神壓力。由於這個職業與死屍接觸太多,職業撈屍人被一些人認為“有邪氣”,“不乾淨”;有人說他們賺死人的錢,太不道德。
而另一方面,由於從事的職業風險係數高,這個群體的人常常被保險公司拒絕門外。不少人在遭遇變故時,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北京60多歲的崔傑曾在1月份的冷水裡撈過屍體,在化糞池中撈屍時皮膚還被感染了,留下了後遺症。光他的一件半乾式潛水服就花了1萬多元。很多人由於無法得到保險,只能把這些成本和風險都攤到每次的撈屍“生意”中。
一方面是死者家屬覺得撈屍人是發死人財,趁火打劫;一方面是撈屍人利益得不到保障,自己承擔巨大的成本和風險。這種兩難的困境緣於公共打撈資源的稀缺--不少人因為沒有官方的打撈隊可以去尋求,所以才會不得已選擇民間打撈隊,更源於政府的缺位--監管缺位,缺少相應的法規對之進行規範。
早在2010年,一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指出:“應加快建立規範化、正規化的溺亡打撈應急制度。擁有一支長期固定、制度健全、體系完備、身份明確、保障有力的民間溺亡打撈協作團體,並將其納入到政府公共應急制度內。”
社會對撈屍行業有需求,這是不爭的事實。解決行業亂象需要政府在對民間打撈隊規範化、法制化的同時,增加設定對公共水域的守望員和救生員,建立公共救援與打撈的專業隊伍,用以引導並規範整個打撈行業。官方與民間打撈隊並行,互相支持與補充,這才是打撈屍體行業的正確發展方向。
當行業發展有序,公共打撈不再是稀缺資源時,或許職業撈屍人這一群體面臨的爭議和困境才能逐漸淡去。
生活現狀
一個人的打撈隊
重慶市江北區朝陽河打撈隊的唯一隊員陳松 2014年2月22日下午,陳松和兩個前來串門的船員坐在他的躉船船頭,他嘴裡叼根煙,時不時望望煙霧繚繞的江面。陳松是名專業的長江撈屍者,總是習慣性地望著江面尋找浮屍。
陳松今年剛剛40歲,他最為熟悉的就是發脹的屍體。
每天早晨天剛微微亮,陳松就泡杯茶坐在躉船船頭的椅子上。他大部分的時間都盯著江面,偶爾繞著船邊走走,如果看到有屍體順流而下就立刻發動小木船追上去,然後用長鉤鉤住屍體,把手撈上來用繩子綁在船上,接著再將其拖回岸邊:一個大家喚作“浮屍地”的地方。
通常情況下,陳松把屍體拖到“浮屍地”後,會將屍體翻身頭朝下,因為怕他“不好看”。
這是陳松重複了十幾年的動作,可即便這樣,他有時候仍免不了乾嘔。“很遠就能聞到屍臭,發脹的屍體手腳僵硬地張開,眼睛鼓起,舌頭吐出來。”陳松說的是最普遍的情況。夏天的時候,高溫加劇了屍體的腐爛,據附近船員描述,夏天這一片都是屍臭,“那個味道,太難聞了”。而夏天往往又是江面浮屍最多的季節。最多的時候,陳松一天能夠撈上來五六具。他只有通過不停地抽菸來緩解瀰漫在周圍的屍臭,“這樣會感覺稍微好一點”。
十幾年下來,陳松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飯可以不吃,但煙必須得抽,他每天都要抽掉兩包煙,每個月花費的煙錢接近600元。
每年,因意外溺水、感情問題、家庭矛盾等原因命喪長江的人,都會從長江上游順著江水漂到唐家沱水域。這艘重慶市江北區朝陽河打撈隊的躉船在這裡停泊了半個多世紀,每年從江里打撈上來的屍體不下200具。
可是,打撈隊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從未超過三個,陳松從父親陳顯明手中接過打撈隊後,隊員人數已經從最初的三個變成他一個,“這個工作又累又苦又髒,還賺不了錢,他們都到上面找工作去了”。陳松如今只孤身一人面對這滾滾江水。打撈隊是他,他就是整個打撈隊。
事實上,撈屍很早就在黃河和長江沿岸出現。據陳松介紹,這支打撈隊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了,目前隸屬民政局。據了解,我國在打撈遇難者遺體方面並沒有統一的機構或者設定,多數為民間行為。
“孤長”的江上生活
陳松泡杯茶坐在躉船船頭的椅子上 這么多年,陳松說他已經被“釘”在了躉船上,活動範圍僅是這艘96平方米的躉船和長江,既小又大。一年中大概有350天,他都在船上度過,“我必須待在船上,把躉船守到。”陳松解釋,如果他不在躉船上,就追不上順流而下的屍體了。而真正在江上陪伴陳松的,是一隻名叫“小黃”的土狗。
陳松很喜歡狗,“狗最通人性,我以前養過一條特別聽話的狗,我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陳松享受這種親近,自從來到船上,他幾乎每年都要養狗,最多的一年,他養了7隻。朋友開玩笑叫他“養狗專業戶”。
陳松始終覺得江上的生活既孤獨又過於漫長,他用“孤長”來形容。這個季節,他仍然一早就起床坐在船頭瞭望江面,中午吃完飯後又同樣如此。晚上天黑盡之後,陳松才鑽到被窩裡看電視。和大部分中年男人一樣,他最喜歡看的是槍戰片,現在在看一部名叫《狼煙遍地》的電視劇。
由於正處於長江枯水期,江上的浮屍並不多。從1月份到現在,陳松沒有在江面上看到過一具屍體。這就意味著,陳松已經有接近兩個月沒有收入了。從去年開始,陳松打撈上來一具屍體,民政局會給他500塊的補貼費,如果屍體有家屬來認領,家屬還會給他辛苦費,這需要他和家屬私下協商。
2月23日這天,陳松坐在小板凳上,整理著打撈“沉屍”的工具,一包龍鳳呈祥和一個裝滿熱茶的保溫杯放在旁邊。三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陳松就抽了8支煙。
在船上工作的十幾年裡,陳松的確很少與外界的人聯繫,“平時跟壩上的人沒什麼交流,有人落水的時候才會有人來找我”。土生土長在唐家沱的人都知道這裡有個打撈隊,不過只有熟悉陳松的才知道是他在打撈屍體。據當地人的描述:陳松很少下船,彼此都不太熟。而有些居住在附近的村民甚至都不知道陳松的父親陳顯明已經過世。
這天晚上,“鄰居”中石化的船員請陳松去唐家沱吃火鍋,陳松想多約幾個人一起喝酒,可是電話打了一圈,卻一個都沒約到。
“我是在積德”
無論如何,陳松還是認為他在做著一件行善積德的事情。“人死了都要把屍體找到,要歸位的嘛。”而陳松就是把一個個亡靈送回家的人。
多年前,陳松曾收到過家屬的感謝信,雖然現在這封信他已經不知道放哪兒去了,但他還是覺得欣慰。現在雖然沒人再寫感謝信給陳松,但幾乎所有的家屬都會當面感謝他。陳松覺得,他這就是在積德。所以,江上的屍體無論多爛他都會撈上來。陳松說,屍體撈上來之後,他會把上面的青苔、泥巴弄掉。如果屍體有人來認領,他還會拿布輕輕地把屍體擦拭乾淨,再替家屬包裹屍體。而這往往是家屬都不願意做的事情。
見慣了死亡的陳松對生死看得很淡,可每次看到家屬哭,他還是會覺得可惜。不過最讓陳松覺得可惜的還是小孩,去年有一個剛剛考上大學的男孩到江里游泳淹死了,屍體都沒找到,陳松覺得這太可惜了,“都是過來人,養個孩子太辛苦了”。
除了死人,陳松還不止一次救過活人。2008年10月13日凌晨4點多,陳松在睡夢中聽到江上有人叫“救命”。意識到有人落水後,陳松立刻從床上跳起來,發動機駁船,打著應急燈,從江里救起幾名采砂船船員。“我們住在江邊的人,只要聽到有人喊救命,都會去救,這也是一條命的嘛。”上個月27號,有個患抑鬱症的老人在朝天門落水後到現在還沒找到,陳松念叨了幾次,那張尋人啟事至今還貼在臥室的鐵板上。陳松估計,屍體是被石頭卡住或是被河沙埋了。
暫未考慮接班人問題
當陳松再回憶時,他把完全接手這份工作的原因歸結於父親的“說走就走”。
陳松的父親陳顯明同樣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撈屍者。大約40年前,也是在同樣的地方,年輕的陳顯明幫著打撈隊的兩名老隊員撈屍,後來他們乾不動了,就把打撈隊交到了陳顯明手中。
因此,陳松對江上的浮屍從小就不陌生。據他回憶,父親和另外一個隊員常常抬著用竹蓆裹好的屍體從家門前的壩子走過。陳松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對屍體的恐懼。
長大後的陳松離開了江邊,進入到工廠工作。後來工廠倒閉,他又回到父親的躉船上,幫著父親打撈江上的浮屍。後來父親因病突然去世,這個工作又必須得有人來做,陳松只有接替父親繼續幹下去。
陳松記得,父親在世的時候還是希望他能夠出去找工作。陳松之前在工廠幹了四年,他覺得工廠里滿是油污又危險,陳松的手腕上至今還有當時在工廠工作時受傷留下的疤痕,腿上更多。陳松撩起衣袖看著傷疤,總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這點傷只能算作輕傷,“我帶過的很多徒弟的手指都不小心被機器弄沒了”。陳松在自己手上比劃著名,所以他再也不願回到工廠工作。而習慣了江上的生活後,陳松說他再沒想過回到岸上。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陳松屢被媒體報導,不過報導中常常出現的隊員現在卻只剩下他一個。陳松雖然還年輕,但將來很可能會面臨“無人接班”的現實。
陳松表示,他暫時還沒有考慮過接班人的問題,“父輩們有這個說法,但是我想能做多久就多久,順其自然”。陳松沒有考慮這個問題的原因還有“確實很難找到合適的”,他曾經說過幹這個工作不僅需要水性好,熟悉長江水域,更重要的還有膽子大。這不是誰都能幹、誰都願意來乾的工作。
不過,陳松現在在考慮找一個人來幫自己,但是要想找到合適的人依舊很難。
年輕的時候,陳松從未想過會一輩子待在船上,可是他現在覺得,就算是一輩子待在船上也沒什麼,“只要打撈隊不撤,我就會一直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