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簡介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img/e/084/nBnauM3XyQzM4MjMwkTNzYTOxUTM5QjM3EzM0QTNwAzMxAzL5U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原作是根據三國曹植的抒情名篇《洛神賦》為依託而創作的連環畫,是傳世中國畫中以文學為題材的最早作品之一。描繪了作者對洛水之神宓妃的愛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悵。
作品按曹植《洛神賦》文意安排畫面順序,分22段設色繪人物、山水、龍魚、車馬、神物,描繪了從曹植行臨洛水到與洛神在夢中相會,直至他戀戀不捨告別洛神的全部內容。將不同情節置於同一畫卷,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覆出現,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使畫面既分隔又相聯接。
收藏簡介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img/5/286/nBnauM3XwUzM3MTMxkTNzYTOxUTM5QjM3EzM0QTNwAzMxAzL5U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此卷流傳有序,卷中所鈐歷代鑑藏印記八十方。北宋、南宋時庋藏於內府,有宣和、紹興連珠印可證。明嘉靖時為福建上饒人葉鈳所有,之後轉為項元汴收藏,明末為河南睢州人袁樞(袁可立子)收藏,崇禎十五年(1642)年,袁樞的家鄉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洪水之災,睢州城被浩劫一空。幸虧《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被袁樞輾轉至蘇州滸墅關寓所隨身收藏,僅數幅名畫得以躲過兵燹之災流傳至今,卷中鈐有袁樞的多方鑑藏印記。明未清初一度為袁樞的親友王鐸所藏,後轉歸梁清標之手。
乾隆時入藏清內府,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鑑藏印,引首有乾隆行書詩題,前隔水有清董浩題記。卷後由清王鐸、曹文址、劉墉、彭元瑞等題跋。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抗戰勝利後,溥儀將其攜至吉林通化大栗子溝,被東北抗日聯軍收繳,經東北銀行轉交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其後入藏東北博物館,即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
作者簡介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img/d/9a9/nBnauM3X3gDN5gzMykTNzYTOxUTM5QjM3EzM0QTNwAzMxAzL5U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青綠山水是重彩山水畫產生和發展的最早也是最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繼承了早期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徵,並直接脫胎於魏晉時期的人物畫傳統,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並為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創造了兩宋重彩山水畫的巨大成就。大青綠山水產生時的最初狀態,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本著歷史承傳的基本規律,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畫的某些藝術特徵,而這正是顧愷之《洛神賦》圖的重要價值之一。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是人物畫,但以大量的山水為故事展開的背景。由於顧愷之本人就是較早地涉及到山水畫創作和理論的大家之一,故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洛神賦》圖中山水部分的畫法是具有那一時代代表性的藝術樣式。圖中樹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關係較為混亂,確如張彥遠為我們在《歷代名畫記》中所描述的那樣:“魏晉已降,名跡在人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伸臂布指。”從而為我們在理論與實物考據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畫面貌的特徵。從線色本身來看,《洛神賦》圖中線條細勁有力,如張彥遠所言:“顧愷之之跡,緊勁連綿,循環超乎,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線條的表現力內在含蓄,以表現意態為先。線條內部勾勒產生的塊面以青綠填色,色彩變化較少,只在坡腳岸邊施以泥金。山石樹木,結構單調,狀物扁平,但富於裝飾性。
藝術特色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img/0/90f/nBnauM3X2QjN4MDNzkTNzYTOxUTM5QjM3EzM0QTNwAzMxAzL5U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此卷設色濃艷,畫法古拙,系魏晉畫風。乾隆皇帝見到此畫後拍案嘆服,在引首處御書四字:“妙入毫巔”。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容,構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覆出現。設色濃艷,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鉤填無皴,“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畫風。引首有清高宗弘曆行書“妙入毫巔”。卷後有元趙孟頫行書《洛神賦》、李衎、虞集、明沈度、吳寬詩跋均偽。又乾隆詩題。鈐“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內府乾隆、嘉慶、宣統諸藏印。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img/8/89f/nBnauM3X3cTN3UTM1kTNzYTOxUTM5QjM3EzM0QTNwAzMxAzL5U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而《雲東以載》部分,可一窺東晉畫家顧愷之所創造的“高古遊絲描”之真容。圖中有大量的對於雲和水的寫照,畫家所勾描的對於水的勢態的描繪,有時舒展自如,有時平滑光潔,有時蕩漾迴旋。總之,畫家筆下不同的水勢、水態、水性千變萬化的組合,使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著畫中氣氛,將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使觀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謂高明之筆。
顧愷之在《洛神賦圖》中還根據曹植的《洛神賦》中文字的描繪,創造了許多神仙和奇禽異獸。實際上,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像將多種動物的特徵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如他畫出的海龍就長著一對長長的鹿角、馬形臉、蛇的頸項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體,他畫的怪魚也長著一隻豹子一樣的頭。它們雖然賓士在江水之上,卻沒有飛濺的水花,就如同騰飛於空中一般。這種高古的繪畫技法,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感。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觀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不但可以一窺顧氏早期代表作之風貌,亦可發現中國畫當年的繪製風格。實際上,《洛神賦圖》保留了較多的古代壁畫的造型與設色方式,鋪陳敘述故事的構圖方式也和漢代畫像石的布局相似。能從《洛神賦圖》中欣賞到這么多的東西,也算是這卷畫的魅力之所在。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