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橋亭

東花位於南洋平原東部,木蘭溪支流華江環繞四周,形成密集河網,灌溉華中,華堤、華東三個村5000多畝良田。這裡曾以盛產優質無沙大米著稱,也曾孕育明代尚書郭應聘、父子進士余瓚和餘一鵬、提督游一炯、文魁黃國演等歷史名人。而閏五橋亭則是東花人最精彩的民俗文化傑作。從明代至今,每逢閏五端午節,東花人總是以橋亭光彩展示自己文化品位和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之初,東花人率先走出鄉村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做生意,腰裡錢袋鼓起來。1990年閏五,東花人大顯身手,斥資達數百萬元讓60年前橋亭景觀再現華江。只見十里華燈,霓虹璀璨,鑲嵌河畔;一江亭閣,珠光琳琅,玉立江中,夜晚遙望有如銀河浮仙閣。那耀眼禮花盛開在空中,五光十色;靚麗少女漂浮在彩船上,翩翩起舞。河面龍舟競渡爭奪豐收杯,沿岸人山人海,歡聲雷動。十幾台莆仙戲分布各景點演出;幾十支舞龍、戲師小品、十番八樂等表演隊穿行在村道上,整個東花沉浸在歡樂海洋。華江勝景令萬人空巷,通往東花鄉道路人如潮湧,連續五天偌大東花擠得水泄不通。
東花閏五搭橋亭始於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燒殺掠奪,拋屍遍野,瘟疫流行。自戚繼光在林墩聚殲倭寇後的閏五月端午節,東花人為驅邪送瘟神,紀念屈原、戚繼光等神明,別具匠心在華江上搭造橋亭為祭壇,設宴請神施法力除鬼孽,爾後全村平安無事。憑藉一鄉村之力,就在江面搭起一座座數丈高光彩奪目的樓閣,前所未有景觀立即轟動莆田城鄉,東花方圓十多里鄉村住滿來觀賞的遠道人,當然也與當時尚書郭應聘,太僕寺正卿余瓚,按察使餘一鵬等東花人籍朝官倡導和影響分不開。橋亭民俗活動得以延續發展,是其主旨為敬神明求平安,祈豐年歌盛世,符合民意。
閏五橋亭是東花先賢智慧體現,也是莆田民俗文化寶貴遺產。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東花民眾決心搭造更加壯觀橋亭來歡慶閏五端午節,並作為國慶六十周年獻禮,屆時一座座絢麗多姿江上瓊閣定會讓人們大飽眼福,歡欣鼓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