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鴻

揭鴻

揭鴻(1517—1600),字於漸,號文岡。生於明溪縣(時稱歸化縣)瀚溪村,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客家英雄。

人物生平

揭鴻,《汀州府志·人物》的記載只有短短兩行:“揭鴻,字於漸,歸化人。嘉靖己酉南京舉人,任潮州府通判。值饒平寇肆掠,鴻率兵直搗其巢,傷一矢,不為動,以計獲其子,遂蕩平之。升連州知州,致仕歸,後遷居將樂。”不僅過簡,而且未提其抗倭事跡。

《康熙·歸化縣誌》和《民國·明溪縣誌》對揭鴻的記載也不多。記載較詳的是明溪縣瀚仙鎮瀚溪村《瀚溪豫章揭氏族譜》中的《明奉直大夫廣東連州刺史文岡公傳》,特別是錄於譜中的清初舉人劉鳳翥寫的《明連州刺史文岡揭公墓志銘》。今年是揭鴻誕辰500周年,介紹一下揭鴻的生平特別是抗倭事跡,既是對這位抗倭英雄的紀念,也為明代廣東抗倭史增加一點資料。 揭鴻(1517—1600),字於漸,號文岡。生於明溪縣(時稱歸化縣)瀚溪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祖父揭應真、父親揭璜是當地富商,又是急公好義、樂善好施之人,修橋鋪路、建祠修廟、賑災濟困之事不勝枚舉。兄弟五人,他居長。從小就有建功立業的大志,最仰慕黃石公、孫武那樣的軍事奇才,而對錢財看得很輕,把家財讓給幾位弟弟很多。大家對他都非常敬重,說他是“千里駒”。然而,若以為揭鴻身材魁梧,從小孔武有力,那就全錯了。恰恰相反,他身材還不及常人,小時“貌羸弱,若不勝衣”,後在舅舅葉延之家跟一位雲遊高僧學習氣功、武藝和兵法,經過悉心研習、刻苦訓練,以至“深通兵法,舞槊如飛”。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揭鴻以拔貢人南京國子監,與文學家、“後七子”之一宗臣成為同窗好友,宗臣《游滴水岩記》寫到:“揭君名鴻,則與余同薦畿中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與宗臣一起中舉。次年,宗臣中進士,而揭鴻卻三應會試未中。在父親的勸導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以舉人身份任廣西潯州通判。在任不到一年,就因父親去世而回家守制,他在潯州是位好官,對於揭鴻離任,“潯之民爽然如失也”。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揭鴻守制期滿,改任廣東潮州通判並代理海陽知縣。

由於種種原因,明初以來長期存在的沿海倭寇之患到嘉靖後期變得空前嚴重,倭寇與國內海盜、土匪相互勾結,明火執仗,攻城略地,荼毒生靈,以浙江、福建、廣東三地受害最深,而潮州因朝廷放棄南澳島任倭寇盤踞,又是倭害最烈之地,受倭寇蹂躪已達八年之久。

揭鴻 揭鴻

時嘉靖帝深居修道,嚴嵩父子當道,朝政腐敗,官府普遍談倭色變,望洋興嘆。但是, 揭鴻一上任,就提出消滅倭寇的主張。有人認為揭鴻是文官,不相信他有這等本事。揭鴻自信地說,只要組建一支仁義之師,士氣旺盛,準備充分,就能夠克敵制勝。潮州知府於是同意由揭鴻領兵與倭寇作戰。

當時,蘆清神仙溝和石帆兩個地方被倭寇占據,倭兵近二萬人。揭鴻親自前往察看地形險阻,深入要害處偵察敵情,他認為,倭寇在此盤踞已久,必需打掉其囂張氣焰,才能破敵。他帶領挑選出來的100多名騎兵勇士,深夜殺入駐紮有上萬倭寇的敵營,倭寇以為神兵天降,亂成一團,此後夜夜惶恐,聽到揭鴻的名字就害怕。從此,官軍士氣大振,轉敗為勝。揭鴻分析,此前倭寇戰鬥力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劫掠鄉里,糧草一直充足。便命令各村築起堅固的土城儲藏糧草,加強防守,不讓倭寇再得逞。對那些被抓被脅從的百姓,揭鴻不忍讓他們在戰鬥中與倭寇一起喪命,於是宣布政策:能進攻倭寇的,給予嘉獎;脫離倭寇隊伍的,罪過既往不咎。同時,嚴明軍令軍紀,做到賞罰分明。“公(揭鴻)師出以律,身先矢石,士卒無不鼓奮。前後出奇兵,所向摧折奔潰,倭無不震懾。”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殲滅戰,倭寇敗逃,肅清了蘆清神仙溝和石帆持續八年的倭

患。救出被掠的百姓上萬人,讓他們返回原籍,百姓對揭鴻感恩戴德,拜謝不已。戰鬥中,揭鴻親手斬殺倭寇數十人。

潮州有揭鴻在,倭寇在潮州呆不下去了,退到惠州海豐,包圍了經濟繁榮的甲子所,企圖攻下甲子所作為新據點。同時認為,揭鴻是潮州的官員,肯定不會領兵來惠州。甲子所被圍的訊息傳到潮州,揭鴻自告奮勇,仍帶三千兵驅馳救援。倭寇已將甲子所圍了三層,揭鴻率軍奮勇突入重圍,倭寇發現揭鴻又來,沒打幾下就退避了。

揭鴻 揭鴻

揭鴻來到城下,城門緊閉,說明身份後才入城。守備者問揭鴻退敵之計,揭鴻說:“倭眾我寡,須示之強以惑之。”於是,命令前來救援的士兵穿另一種衣服,打另一種旗號,晚上悄悄從東門出去,次日黎明從南門突入,在西門、北門也用同樣計策,一連四天都是如此,給敵軍造成援軍不斷的假象。“倭果疑,且懼公名,搖搖有遁色。”揭鴻發現戰機來了,便大開城門,擂響戰鼓,率軍撲向敵陣,大敗倭寇。倭寇退去,守備者說潮州兵可以撤退了。揭鴻說:“未可,倭眾猶盛,雖敗,必意吾玩且復來,吾當盡破之。”於是選精兵千餘人埋伏於要道,自己帶領一支隊伍迎敵。倭寇果然捲土重來,卻被揭鴻軍隊兩面夾擊,“倭尾首不相救,斬獲殆盡。” 揭鴻又於陸路各路口設定疑兵,只留一條海路讓倭寇走,同時令人把一批鑿漏的船隻擺在海邊。

在揭鴻軍隊的追殺下,倭寇果然走海路,發現海邊有船隻,爭先恐後登船而去,船行不遠就全部沉沒於大海之中。至此,廣東倭寇基本蕩平。“夫以數年莫破之寇,一旦星流彗掃,粵民安堵如故,則公稟受之資異,仁義之聲壯,先畫之策定故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潮州府區劃調整,揭鴻兼任新設的澄海縣知縣。這時,海盜王伯宣之子王若魯與另一汪洋大盜吳平串聯,擁眾數萬,占據三城,聲勢浩大,欲攻潮州府。潮州府官員懼怕,有人提出與王若魯議和。揭鴻說:“草寇無狀,惡不可縱。然猶叛民也,願以單騎招諭之,即不降,得其地勢強弱,寇可擒矣。”於是單槍匹馬前往匪巢勸降王若魯。王若魯雖無投誠之意,但害怕揭鴻,也不敢強抗。揭鴻把被王若魯關押的600多名百姓釋放了,王若魯勃然大怒,眾匪徒把揭鴻打傷。揭鴻用計脫身,走小路回來。然後迅速集結八千步兵討伐,一戰即破數萬匪兵,生擒匪首王若魯及其同夥500餘人,剿滅另16股土匪,解救被擄百姓3000餘人。在此次戰鬥中,揭鴻胸中三箭,仍拚死殺賊,盡顯英雄本色。

揭鴻抗倭剿匪功高,大家都認為他會破格擢升,而結果只任命揭鴻為廣州府連州知州,但他沒有任何情緒。正要赴連州上任時,余阿五兄弟聚眾作亂,粵東官員挽留他繼續平亂。揭鴻調集“狠兵”,準備征剿,余阿五聽說揭鴻要領兵前來,嚇壞了,趕快請降。

廣東嶺東道巡徐甫認為揭鴻勞苦功高,人才難得,幾次舉薦揭鴻代替自己任嶺東道巡,卻為小人所嫉,惡意中傷。揭鴻性格耿直,不會去“跑官”,因而沒有結果。人們都為他扼腕嘆息。揭鴻謙虛地說:“吾起家文吏,平寇非吾職也,以不忍斯民,故不欲負吾生平,遂毅然任之。幸而鯨鯢授首,蛇豕駢戮,粵海不波,此聖天子之靈,諸當道之力也,吾何功之有焉?大丈夫樹微勞,沾沾望報,復自鳴以徼之?為官非吾節也,南山之南,有田可耕,盍歸乎?黃冠榮紫綬耳。”到連州任知州才一個月就提出致仕還鄉,朝廷任命他為廣西廉州府知府,也未就任。

揭鴻致仕時正當壯年,先在老家瀚溪閒居,後遷居將樂。“家食三十餘年,五柳三槐之間,飲酒賦詩,陶陶焉有綠野白社之致……”但遺憾的是,揭鴻的詩作可能都散佚了,筆者迄今未能找到一首,只在幾種族譜中發現他寫的幾篇序、傳,如《御簾張氏族譜敘》。

揭鴻卒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享年八十四,葬於順昌彰儒坊之陽長山。有二子一女,長子揭喬椿是貢生,任四川鹽課提舉,有政聲,次子揭夢雷是國學生。

《明連州刺史文岡揭公墓志銘》的作者劉鳳翥,閩縣(今福州)人,舉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任寧化縣教諭。此文作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距揭鴻去世時間很短,不到20年,應基本可信。

主要成就

揭鴻在潮州,倭寇在潮州呆不下去了,退到惠州海豐,包圍了經濟繁榮的甲子所,企圖攻下甲子所作為新據點。同時認為,揭鴻是潮州的官員,肯定不會領兵來惠州。甲子所被圍的訊息傳到潮州,揭鴻自告奮勇,仍帶三千兵驅馳救援。倭寇已將甲子所圍了三層,揭鴻率軍奮勇突入重圍,倭寇發現揭鴻又來,沒打幾下就退避了。

揭鴻來到城下,城門緊閉,說明身份後才入城。守備者問揭鴻退敵之計,揭鴻說:“倭眾我寡,須示之強以惑之。”於是,命令前來救援的士兵穿另一種衣服,打另一種旗號,晚上悄悄從東門出去,次日黎明從南門突入,在西門、北門也用同樣計策,一連四天都是如此,給敵軍造成援軍不斷的假象。“倭果疑,且懼公名,搖搖有遁色。”揭鴻發現戰機來了,便大開城門,擂響戰鼓,率軍撲向敵陣,大敗倭寇。倭寇退去,守備者說潮州兵可以撤退了。揭鴻說:“未可,倭眾猶盛,雖敗,必意吾玩且復來,吾當盡破之。”於是選精兵千餘人埋伏於要道,自己帶領一支隊伍迎敵。倭寇果然捲土重來,卻被揭鴻軍隊兩面夾擊,“倭尾首不相救,斬獲殆盡。”揭鴻又於陸路各路口設定疑兵,只留一條海路讓倭寇走,同時令人把一批鑿漏的船隻擺在海邊。

在揭鴻軍隊的追殺下,倭寇果然走海路,發現海邊有船隻,爭先恐後登船而去,船行不遠就全部沉沒於大海之中。至此,廣東倭寇基本蕩平。“夫以數年莫破之寇,一旦星流彗掃,粵民安堵如故,則公稟受之資異,仁義之聲壯,先畫之策定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