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曾經傳說換馬店的來歷,是因為西漢末年王莽的皇軍追殺劉秀,劉秀的戰馬跑的實在乏力,最後跑到了換馬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曾經可能有個類似於驛站或者客棧的機構,有養馬,以馬換馬,才得以繼續奔逃,才脫離了王莽軍的追殺。等劉秀登基做皇帝後,就封了一批村落的名字,其中換馬店由此而得名。其中還有黃退,藏莊,荊里莊等,都是由此而得名。
二戰時期的前後,換馬店的因彈花榨油的民族性工業而走上了最輝煌的一個時期。可以說,換馬店是當時華北地區的成品棉的主要供應基地。當時華北中部平原所生產的棉花有相當部分最後都輸送到了換馬店,在此彈成花絮,紮成包再順大道運往大沽口,然後銷往日本。據當時有去日本談過生意的老人說,當時日本的以棉紡為主商業街中,換馬店的棉花是一張相當響亮的牌子,相當現在的名牌地位。當時最盛,整條街道南,沒有一家不是彈花作坊的,街北沒有一家不是榨油作坊的。全村的人大多都以務工為生,只有小部分的村民務農。因為工業勞動力的缺乏,所以有很多外來人員的遷入。所以換馬店不像大部分北方的農村,以種姓為主,姓氏很雜。
後來由於解放後執行的國家政策,打斷了它的工業化進程。最後靠工業的換馬店,也就轉移為了以農業為主了。改革開放,土地肥沃的換馬店,和生活能靠土地過活的換馬店人,因為安逸,忘記了祖先的工業輝煌和進取之心,最後在工業化的大潮中,遠遠落後與一些兄弟鄉鎮。
主要的也是因為後來的歷屆鎮政府無作為,和貪圖安逸,腐敗,而錯失了發展了最後的時機!
歷史沿革
1958年設換馬店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62.6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換馬店、秦邱、大康莊、藏莊、小康莊、武家橋、西村、胡谷、樓底、黃退一、黃退二、黃退三、西及橋、南及橋、北及橋、邊村、寨子、荊里莊、北樓下、曹伍疃一、曹伍疃二、東棗、西棗、北棗、米家莊一、米家莊二、米家莊三27個行政村。後撤鄉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