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土花曾染湘娥黛①,鉛淚難消。 只應長伴端溪紫③,割取秋潮。 這首詞是寫一段深隱的戀情的。

作品慨況

【作品名稱】採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採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土花曾染湘娥黛①,鉛淚難消。清韻誰敲②,不是犀椎鳳翹。只應長伴端溪紫③,割取秋潮。鸚鵡偷教④,方響前頭見玉蕭。

作品注釋

①土花二句:謂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長滿了苔蘚。土花,苔蘚。鉛淚,指晶瑩之淚。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②清韻二句:謂清韻聲聲,那不是誰敲擊樂器,而是她的鳳翹觸動了青竹的清雅和諧的響聲。清韻,清雅和諧的聲響,指竹林晃.動發出的聲響。白居易《官舍小亭閒望》:“風竹散清韻,煙槐凝綠姿。”犀椎,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的小槌。鳳翹,古代女子的首飾,形如鳳,故稱。此處代指所戀之女子。

③只應二句:意謂應將這秋色秋意寫作詩篇。端溪紫,指紫色的端溪硯,此處代指筆墨書寫之事。秋潮,指秋天之景色、情懷等。

④鸚鵡二句:方響,打擊樂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長方形鐵片組成,分兩排懸於架上,以小槌擊之。玉簫,此處指所戀之女子。唐范擄《雲溪友議》卷三載,韋皋未仕時,寓江夏姜使君門館,與侍蟀玉簫有情,約為夫婦。韋歸省,愈期不至,簫絕食而卒。後玉簫轉世,終為韋妾。參見《採桑子》(撥燈書盡紅箋也)注③。此二句意思是將相思之語偷偷教給了鵝鵡,而與她相逢又難以相親時,鸚鵡或可傳遞心聲了。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寫一段深隱的戀情的。上片說與那可愛的人偷偷幽會的情景。下片說他們本應該成為相伴相守的伴侶,但卻分離了。結二句用偷教鸚鵡學舌的痴情之舉,表達了對她的刻骨相思。詞很含蓄,很婉曲,但真情灼人,動人心魄。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滿族詞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成德。滿族正黃旗(今內蒙古吐默特)人。自幼勤於修文習武。康熙十五年(1677)應殿試,賜進士,任殿前侍衛。曾隨從康熙巡遊北方。為人謹慎,避涉世事。工於詩詞,擅長書法,精於書畫鑑賞。詞作自然流麗,淒婉蘊藉,鄭振鐸稱“纏綿清婉,為當代冠”。形式上以小令見長,語言清淡素樸不尚雕飾。抒情狀物不落俗套,以白描手法寫眼前景物,自然流露出真摯之情。王國維評價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內容上題材範圍狹小,多寫離別相思和個人閒愁,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著有詞集《飲水詞》、《側帽集》,輯有《全唐詩選》、《詞韻正略》。納蘭容若這名字風光旖旎,教人驚艷:胸納幽蘭,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濁世才子翩翩風貌,歷歷眼前。納蘭容若誕於清順治十一年,正黃旗人,其祖於清初從龍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當時在報紙上連載的通俗小說,若非大多數人都知道此典何意,張先生是不會這樣寫的。而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閒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