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鮑照詩作]

採桑[鮑照詩作]

從《詩經·桑中》開始,桑林已經有了特殊的象徵意味,之後的文學作品中的桑林大多與男女相誘相親有關。該詩實際上是漢樂府《陌上桑 》的模擬之作。寫晚春時節採桑女在景色迷人的淇河洧河兩岸採桑的情景和對心上人“君”的思念以及忠貞。全詩語言樸實,宛然一幅活鮮鮮的鄉村生活圖畫。

作品全文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蠶作。

採桑淇洧間,還戲上宮閣。

早蒲時結陰,晚篁初解籜。

藹藹霧滿閨,融融景盈幕。

乳燕逐草蟲,巢蜂拾花萼。

是節最暄妍,佳服又新爍。

綿歡對逈途,揚歌弄場藿。

抽琴試抒思,薦佩果成托。

承君郢中美,服義久心諾。

衛風古愉艷,鄭俗舊浮薄。

靈願悲渡湘,宓賦笑瀍洛。

盛明難重來,淵意為誰涸。

君其且調弦,桂酒妾行酌。

作品賞析

詩的開篇先寫在鳥聲喧鬧的春天,主人公等來了初晴的朝陽。“春樓曙鳥驚,蠶妾候初晴”兩句簡潔、含蓄。“春"既點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又使人想到了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明媚春光,也為後面朦朧的艷情埋下了伏筆,因為“春心"、“春情”本就和春有關。“曙鳥‘的嗚叫,不只為詩平添了生機,也讓人想到雨後初晴,因為天晴的早晨,鳥兒似乎更喜歡鳴唱。“候"字活畫出主人公被雨困於屋中的無聊和無奈,也讓讀者相象到楚、初晴後,她會怎樣欣喜。接下來,“迎風金珥落,向日玉釵明”,用“珥”的金色和“玉釵”的明淨,側面烘託了人物之美。再下來,用兩組對旬“徙顧移籠影,攀鉤動釧聲。葉高知手弱,枝軟覺身輕",寫了採桑的動作。“釧聲’’好像已經傳到了讀者耳中,身體輕盈而又稍嫌嬌弱的美女也恍若眼前。後四句“人多羞借問,年少怯逢迎。恐疑夫婿遠,聊復答專城”,寫艷情。“羞"和“怯”逼真刻畫了人物神態。後兩句道出了人物心理:因夫婿不在,所以暫時可以和“專城"閒談幾句。全詩語言自然明快,又簡潔含蓄,可以看出南朝民歌對作者的影響。整篇十二句詩,除了首兩句和末尾兩句外,全部是對旬,表現出詩人對詩藝的有意追求。

作品注釋

季春:晚春,即農曆三月。
淇洧:指淇河與洧河。《詩經》有《鄭風·溱洧》篇,寫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這兩條古代鄭國境內的河邊嬉戲玩樂,互相愛慕的情況。《毛詩序》說:“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這是封建衛道士的偏見。洧,Wěi,即河南雙洎河。《廣韻》:“洧 ,水名。在鄭。”
上宮閣:淇河岸邊已成為廢墟的紂王宮殿舊址上的樓閣。《詩經·鄘風·桑中》有“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句。郭沫若《甲骨文研究》:“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於此合歡。”
早蒲:初生的香蒲。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兩米。根莖長在泥里,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制扇,夏天開黃色花。
結陰:成蔭。
晚篁句:篁,音huáng,竹子的通稱。解,舒展。籜,音tuò,俗稱“筍殼”。
花萼:花的外輪,由若干萼片組成,一般為綠色。萼,è。
是節:這個季節。
暄妍:天氣和暖,景物明媚。
新爍:新鮮的光采。
逈:jiǒng,同“迥”,遙遠。
場藿:同“場苗”。《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毛傳:“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鄭玄箋:“願此去者,乘其白駒而來,使食我場中之苗,我則絆之系之,以永今朝。愛之欲留之。”後以為延攬賢才或思念賢者之典。此寫採桑女對心上人“君”的由衷的思戀。藿,huò,豆葉。
薦佩句:獻上腰上佩帶的飾物和端出的果子。薦,進獻。
承君名:承謝知己的美意。郢中,春秋戰國時楚之屬地,善出歌伎與巧匠。此處喻指知己。
服義句:心中長久誠服仁義。
衛風二句:此二句互文,意為衛國鄭國的風俗從以來就愉艷浮薄。長期以來有人一直認為“鄭聲淫”、“鄭、衛之音,亡國之音也”。朱熹《詩集傳》曰:“鄭衛之樂,皆為淫聲。然……衛猶為男悅女之詞,而鄭皆為女惑男之語……是則鄭聲之淫,有甚於衛矣。”這完全是封建衛道士們的偏見。愉艷,華艷悅人。浮薄,輕薄,不樸實。這裡“愉艷、浮薄”均誣指青年男女行為的輕薄下流。
靈願句:靈願,神靈的願望。此句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帝舜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他的兩個妃子,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聞訊,便去奔喪,亦死於湘江。帝舜死後,天帝封其為湘水之神,號湘君,封二妃為湘水女神,號湘夫人。在人們心目中,他們是一對配偶神。劉向《列女傳》曰:“帝堯之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堯以妻舜於媯汭。舜既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舜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唐·鄒紹先《湘夫人》:“楓葉下秋渚,二妃愁渡湘。”
宓賦:曹植《洛神賦·序》:“黃初三年,作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傳說宓羲氏(伏羲氏)的小女兒因溺死於洛水,遂為洛水之神,又稱洛靈。宓即宓妃。宓,fú,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瀍,chán,即瀍水 ,源出洛陽西北,流經洛陽舊縣城東注入洛水。
淵意:深意。
涸:hè,水枯竭。
其:語助詞。
行酎:斟酒。酎,zhòu,經過兩次以至多次復釀的醇酒。《說文》:“酎 ,三重醇酒也。”

作者簡介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北)人,出身貧寒。元嘉十六年(439年),為了謀求官職而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到江州任刺史。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因劉義慶病逝而失職在家閒居,歷任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大明五年(461年),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後晉安王劉子勛與宋明帝爭奪皇位,劉子頊舉兵回響,兵敗,鮑照也為亂軍所殺。擅長七言歌行,語言勁健,感情充沛,形象鮮明,發展了七言詩歌,對唐代李白、高適等人的創作有一定影響。今存《鮑參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