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基本意義:
1、十二部經之一
2、佛教語: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一無餘記
佛現前授記某甲眾生於某劫中作佛,號某如來,如是有國土眷屬等了了說之,故名無餘記。如世尊復言:若我在世,或滅度後,聞諸法華經一句一偈者,我皆為授無上菩提之記,是名無餘記。
二有餘記
如言告眾生汝於未來某佛時當畢此罪,某甲如來為汝授記之類,是名有餘記。復言:若一切眾生悉有有餘,彼生善根,相續不斷,當至無上菩提,是名有餘記。見大疏四。
即無餘記與有餘記二者。
(一)佛現前授記某甲眾生,於某劫中作佛,號某如來,如是有國土眷屬等,稱為無餘記。
(二)若言告某甲眾生,汝於未來某佛時當畢此罪,稱為有餘記。[大日經疏卷四]
四種授記
一 未發心而與授記,或有眾生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樂大法,佛知是人自此過若干阿僧只劫,發無上菩提心,又過若干阿僧只劫修菩薩行,度無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過若干阿僧只劫成無上菩提,號字如是,國土如是,乃至滅後法住歲數如是等,是名未發心而與授記,是十位已前之種性地也。
二 適發心已得授記,或有人久植德本,修習善行,勤心精進,諸根明利,是人發心,即住阿惟越地,入菩薩位,墮畢竟數,出過八難,如是等人適發心,諸佛即授當得作佛之記,是名適發心已得授記。是住行以上也。
三 密授記,有菩薩求無上菩提,行種種之施,勤行精進,求諸善法,如是人固當授記,然自志滿足,恐不復更發精進之心,如不授記,復恐眾人生疑,謂此人精進修行,不蒙授記,是故佛以威神力密作當得作佛之授記,令他人聞,不令當人知,是曰隱復授記或雲密授記。
四 現前授記,有菩薩久集善根,無不具足,常修梵行,觀無我空,於一切法得無生忍,佛知是人功德智慧已悉具足,則於一切大眾前現前記其成佛名號國土等,是名現前授記。
見首楞嚴三昧經下。
一 未發菩提心授記,謂諸佛世尊觀諸眾生根機之利鈍其具增上之信者,佛則令發菩提心授當得作佛之記也。
二 共發菩提心授記,謂諸菩薩善根成熟,不得增上之行,但誓欲度脫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發菩提心同成正覺,蒙佛之授記也。
三 隱復授記,即上之密授記。
四 現前授記,與上名義共同。見菩提資糧論三。
六種授記
一種性未發心記,與上之第一同。
二已發心記,與上之第二同。
三現前記,與上之第四同。四不現前記,對面說為現前記,於異處遙說為不現前記。
五時覺時定記,記時劫之數量名字,並說佛及國土之名字者。
六時無量時不定記,總言於無量劫作佛,不委曲辨時劫之數量及佛國之名號者。地持論,勝鬘寶窟上末。
八種授記
授記者,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將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依覺知與否,分為八種,即:
(一)己知他不知,發心而自發誓願,未廣及於人,未得四無所畏,未得善權故。
(二)眾人盡知己不知,發心廣大,得無所畏,得善根故。
(三)己眾俱知,位在七地得無畏,得善權,得空觀故。
(四)己眾俱不知,未入七地,未得空觀之無著行故。
(五)近覺遠不覺,諸根具足不捨如來無著之行故,如彌勒即是。
(六)遠覺近不覺,未能演說聖賢之行故,如師子膺即是。
(七)近遠俱覺,諸根具足不捨無著之行,遍游十方世界,作不思議,顯佛之神德故,如柔順菩薩即是。
(八)近遠俱不覺,未得菩提,皆不能悉知如來藏等之行故,如等行菩薩即是。[法華文句卷七上](參閱‘授記’4587)。
授記光
(術語)佛為授行者記別,照行者身之光明也。智度論三十三曰:‘諸佛法欲與眾生授記,先微笑,無量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黃赤白綠紫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