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安徽省巢湖市和縣西梁山景區.
石刻雖然經一千年風雨剝蝕,但仍清晰可辨,已成為十分珍貴的傳世珍寶,並可作為西梁山地區的水文標誌。
東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書法家王羲之,於永和三年(公元347),傳因友人殷浩(時任揚州刺使)所請,流星州境內山川名景,喜不自禁。他離開治所建康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淮河之濱,大凡名景勝跡,悉數登臨,游到興至,留書不迭。是年五月中旬,他乘興來到歷陽,先後訪對外雞籠、拜六墳、沐香淋,接著又遊覽了項亭、亞父城等名勝古蹟。後在歷陽太守袁耽導此下,乘舟逆江上天門,考究長岸古戰場。時江潮正漲,水位抬高。當他在西梁山磯頭,仰望“怒天閣”時,不禁緬懷“吳楚長岸之戰”來。天晴日朗,他坐在磯頭岩目,看江水東流,浪浪相催,江濤擊岸,聲聲震耳,感到心曠神怡,於是索性脫掉靴襪,就江水洗起腳來。他雙腳左右搖擺泊起浪花一片,頗有情趣,高興地說:“快哉,涼爽,其樂無窮。”洗罷,王羲之與陪伴他的袁耽等人一道步入怒吳閣,即興寫下“振衣濯足”四個大字,落款為“永和三年王羲之”。袁耽見之大喜,即令工匠在王羲之所坐洗腳之磯頭崖上勒石刻碑為記。
如今,西梁山“振衣濯足”之石刻雖然經一千年風雨剝蝕,但仍清晰可辨,已成為十分珍貴的傳世珍寶,並可作為西梁山地區的水文標誌。
相關詞條
-
當塗天門山
光庵。臨江懸崖之上,東晉永和三年(347)王羲之書“振衣濯足”摩崖石刻,至今隱約可見。山腳崖上,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以後“洪水至此”石刻七處,已成為珍貴的水文研究史料。原有唐李白《天門山銘》石刻,惜無存。東西...
-
安徽和縣西梁山
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署名,至今清晰可辨。明代天啟年間和州州守池顯京...所書“洪水至此”的石刻七處,已成為珍貴的水文研究史料。山前有怒吳閣、龍...
景點組成 歷史傳說 近代歷史 -
白橋鎮[安徽和縣轄鎮]
屯河通航,自西向東流入長江。名勝古蹟有王羲之的“振衣濯足”摩岩、明代知州池顯京的“天門”二字石刻,還有渡江戰役西梁山戰鬥紀念地。 沿革...
概況 沿革 簡介 行政轄區 -
西梁山風景區
,有晉永和三年(347),書法家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明代萬曆三十六年(1608)及清朝道光年間所書“洪水至此”的石刻七處...
西梁山風景區 詳細介紹 -
西梁山
(347),書法家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署名,至今清晰可辨...年(1608)及清朝道光年間所書“洪水至此”的石刻七處,已成為珍貴的水文...
景點組成 歷史傳說 近代歷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