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圓年

當前潮汕農村的謝神拜“圓年”活動,是改革開放後重新恢復起來的一項重要民俗,意義已有別於過去。 以汕頭市濠江區為例,這裡的農村謝神拜“圓年”活動,便是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綜合展示。 濠江區是潮汕的文化古鎮,著名僑鄉,潮汕的傳統文化及民俗在這裡都得到很好地傳承和體現,現在所有農村幾乎都有拜“圓年”的習俗。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與福建省、江西省毗鄰,古代為潮州府,府城即現在的潮州市,下轄9個縣。十八世紀中葉隨著汕頭開闢為對外通商口岸逐步崛起,至新中國成立後潮汕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移至汕頭市,改革開放後潮汕各地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行政區劃也隨之調整,現在的潮汕地區便包括汕頭和潮州、揭陽、汕尾4個地級市,總面積17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77多萬。潮汕靠山面海,韓江為母親河,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土地肥沃;潮汕的先民由中原地區的河南、山西南遷,逐漸由閩入粵繁衍生息;潮汕的文化自從唐代大儒韓愈被貶任刺史重視教育之後空前發展,歷代名賢輩出,底蘊深厚;潮汕人勤勞智慧,在創造發展特色文化的同時,還得海運之利,早在明清時代便漂洋經商,成為全國的著名僑鄉。
“神”是人類由蠻荒向文明發展漫長過程中形成的精神產物,信“神”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各自所崇拜的“神”,並且有的“神”多,有的“神”少,漢族屬於多者;在同個族群中,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神的多寡也不一樣。潮汕的先民來自中原,潮汕地區在航海業未發達的古代屬於“省尾國角”,因此既有傳承中原正統文化的一面,又有形成特色地域文化的另一面,所以潮汕人信“神”的程度便高於其他地方。人們習慣認為,在現實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還另有一個“神”的世界,人的善與惡、功與過自有“神”在評判,人的平安與禍害、成功與失敗由“神”在主宰,並且“神”也如同現實社會的管理模式,職位有高低,職能有不同,如管理土地、護境、護航的土地之神、安境老爺、媽祖等等,其中最高層次的是玉皇上帝,俗稱“天公”。照此推理,各方神靈也終年辛勞,對神給予誠心酬謝便在情理之中,潮汕農村拜“圓年”便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謝神活動。這種活動,酬謝的對象是天公(玉皇上帝),一般是在下半年的農曆10月至11月進行。據初步考證,這種活動明清時代便已盛行,至今最少有500年以上的歷史。
當前潮汕農村的謝神拜“圓年”活動,是改革開放後重新恢復起來的一項重要民俗,意義已有別於過去。以往的拜“圓年”,是在生活條件很差的情況下進行,只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減災增產,人畜平安,祭祀的規模與檔次沒法與今天相比;現在的拜“圓年”,是在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的情況下進行,雖然主題是敬“神”,但更多的是民俗活動的心態,其實已是一種輕鬆愉悅的民間文化集會,祭祀的規模更大,檔次更高,文化內涵更為豐富。以汕頭市濠江區為例,這裡的農村謝神拜“圓年”活動,便是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綜合展示。 濠江區是潮汕的文化古鎮,著名僑鄉,潮汕的傳統文化及民俗在這裡都得到很好地傳承和體現,現在所有農村幾乎都有拜“圓年”的習俗。農村每年的這項活動,費用大部分都由旅外鄉親或在外創業的人士樂捐,無需在普通民眾中搞硬性攤派,而是根據各人實際隨喜“念心”,但大都籌款充足甚至有餘,從而謝神的規模十分氣派,內容也很完整,一般都達到桌面供品、袍帽紙品、演大戲三配套,其間珠浦村最具代表性。
珠浦是濠江區最大、經濟實力較好的村,目前人口超2萬,海外有重點鄉親,在全國各地有100多支施工隊伍,當地工業也頗具規模,傳統農業得到鞏固,民眾生活水平較高。珠浦的旅外鄉親和企業家都很著動拜“圓年”這項民俗,每年都樂意捐出數額可觀的經費來搞活動,因而這裡的活動是以5個片區的民間各自同時進行,這就顯得熱鬧非凡並且有友好比賽的性質。這裡的拜“圓年”,5個片區的組織者,無論對紙制祭品的頭冠、龍袍等,還是對桌面供品都要請高水平的藝人精心製作,更要請到著名劇團前來演出潮劇,本人選送的組照《潮汕民俗—農村謝神拜“圓年”》就拍攝於珠浦村,從中可以了解相關的情況。
有人認為,潮汕這種拜“圓年”謝神活動過於鋪張浪費,應該不予提倡甚至制止。本人則認為,傳統民俗文化之所以千百年來得以保留延續,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當今的時代社會,這種活動的進行起碼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是增進鄉親情誼。無論自幼“過番”謀生的老華僑,還是在全國各地發展的企業家,每逢村里拜“圓年”,都會儘量安排時間,舉家回鄉參加活動,有的還邀請外地朋友前來做客,這便加深出外人對家鄉的了解,增進感情,避免因長期外出造成對家鄉的陌生隔閡。此外,也讓前來做客的朋友感受潮汕的傳統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有利家鄉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二是使獨特的民間工藝得以保留和提高。拜“圓年”的祀品十分豐富並且講究,很多包含了潮汕特有的民間工藝,如紙制龍袍、頭冠金碧輝煌,華貴大方,浮貼的龍及人物栩栩如生,需要有高超的工藝水平才能製作;米果 品類“團”寓意團圓、團結,製作講究火候,否則便不完整,並且精心彩扮,貼上“團花”,包含了米製品人物工藝及剪紙藝術;桌面上還有用大米製作的動物、鳥或魚等都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傳統工藝,便是在這種民俗活動中得到傳承、提高。三是為地方戲劇提供了市場。潮汕各地自古以來拜“神”必要演戲,名為敬“神”實際是供民眾自由觀賞,拜“圓年”也不例外。這些年由於受流行歌曲的衝擊,地方劇種很不景氣,大有衰亡的危險。各地因拜“圓年”都要演戲,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尤其讓青年人也接觸欣賞一下地方戲劇,這對地方劇種的生存發展很有意義。四是促進人的素質提高。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基本很少接觸傳統文化藝術,往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心浮氣躁,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諧。通過這些民俗活動,人們既會晤親朋好友交流人生經驗豐富生活閱歷,又接受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提高了文化品位,修養了性情,這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幫助。 由此看來,農村謝神拜“圓年”這項民俗活動,應該給予正確對待,積極引導好、利用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