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窩

它們確實是標記,是茶馬古道獨有的標記,但不是誰人刻意所為,而是歷代背夫為千年古道遺留的鐵血見證——這就是震驚世人的“拐子窩”。 這些星星點點的拐子窩,應是古道悠久歷史最有力的見證,它如同一闕無字的紀念碑,向世人展示著古道的風雨年輪:它又是一部用特異文字書寫的詩篇,是世代背夫飽蘸血汗,以鐵杵作筆,石徑為紙,在古道上完成的宏偉傑作。 深谷的險峻曾是背夫的難關,而今,一座虹橋飛跨兩山,天塹變為通途,古道至此不得不讓位於現代化的川藏公路,只把身後的一段風景固執地留在山間。

因為路途遙遠,背夫的拐杖根部都要包上一層鐵,這些拐子窩便是鐵與石塊碰撞後留下的印記。
歷代背夫為古道遺留的鐵血見證———“拐子窩”甘溪坡的老背夫至今還收藏著當年使用過的背架、支撐背架的丁字拐、穿過的麻窩子(草鞋),以及打草鞋的機架,這是他們為自己也是為這條古道保留的珍貴紀念。而作為古道歷史的公共紀念,村子裡還有一段石砌的舊城牆,不知建於哪個年代,看那殘基中萋漫的荒草和牆石上深覆的青苔,可以想見古驛興旺的時日應是十分的久遠。驛站的老房子還在,經過整修,依舊當初模樣,遊人若有興造訪,坐在飄曳的藍色茶簾兒下,面對古道的西風斜陽,沏一壺清苦的山茶,猶可發一通思古的懷想。更珍貴的紀念物,無疑就是那一條意外發掘出來的原始古道了。這是一條從村子延伸出去的石板道,乍看去,它與一般山道似乎並無二致,一樣的曲折,一樣的坎坷,一樣的櫛風沐雨,夏炙驕陽,冬凌寒霜:但只要走上它那起伏高低的石級,稍加留神,會發現,腳下的石頭常常會有一些圓圓的小窩兒。這些圓窩兒幾乎一般大小,但深淺不一,它們一路散布,而又絕非石頭天然所成,仿佛有人為這條路專門製作的標記。它們確實是標記,是茶馬古道獨有的標記,但不是誰人刻意所為,而是歷代背夫為千年古道遺留的鐵血見證——這就是震驚世人的“拐子窩”。它的形成,乃因為背夫們途中歇息只能用手裡的丁字拐支撐於背架之下,讓拐子的末端杵於石上,而那端稍包裹的鐵尖,在一代又一代背夫一次又一次偶然的重複之中,竟與石頭廝磨而留下了永恆的烙印!這些星星點點的拐子窩,應是古道悠久歷史最有力的見證,它如同一闕無字的紀念碑,向世人展示著古道的風雨年輪:它又是一部用特異文字書寫的詩篇,是世代背夫飽蘸血汗,以鐵杵作筆,石徑為紙,在古道上完成的宏偉傑作。
來到甘溪坡的人們,不管是訪古也好,遊玩也罷,不妨沿著這條古道走一趟。這段長約2000米的古老石徑,如同一條游龍騰挪于山腰,它的下面,現在是車流浩蕩的川藏公路,再下面,天全河墜在淵深的谷底,經年不息地向前流淌。沒有了背夫,便沒有了喊山的歌號,山道很幽靜,只有偶爾掠過的山風還不時在蒼樹翠竹間盪出一陣輕嘯。路旁的燈桿石還在,重新插上的燈柱懸掛著仿古的燈籠,依稀透出舊時古道的驛路風采。循著當年背夫的足跡,古道幾經迴環,徑直插向溝谷幽深的月亮灣。深谷的險峻曾是背夫的難關,而今,一座虹橋飛跨兩山,天塹變為通途,古道至此不得不讓位於現代化的川藏公路,只把身後的一段風景固執地留在山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