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文化

拉不楞文化的形成 在青藏高原甘肅、青海、四川藏區交接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人們叫它“拉卜楞”,有人稱作東方的梵諦崗,有人稱作盧孚宮,有人稱作藏區第二中心。拉卜楞是一種象徵,拉卜楞是一種文化,拉卜楞充滿無窮的魅力。下面就拉卜楞文化藝術產生、形成、種類,和它的方方面面,作一簡要的評說。
1709年後,拉卜楞人在青藏高原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使它聞名於世。拉卜楞以自己的力量,挺立在青藏高原,成為西北藏區的藏文化中心,以至延續到今天。
1709年,第一世嘉木樣大師俄項宗哲應青海和碩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貝勒察汗丹津之請,從拉薩返回故鄉建寺弘法(一世嘉木樣生於夏河縣甘加鄉)。一世嘉木樣親自勘察寺址,選定大夏河之濱的扎西旗為寺址,1710年修建聞思學院,1716年建續部下院。第二世嘉木樣久美昂吾(1728-1794年)修建了時輪學院、醫學院,這時向外發展很快,已有屬寺108個。第四世嘉木樣尕藏圖丹旺秀(1856-1916年)修建了喜金剛學院。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1916-1947年)修建了續部上院。這樣,歷經二百七十多年的修建,拉卜楞寺成為具有六大學院、四十八座佛殿、五百多座僧舍和108個屬寺的大型寺院,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中心和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
拉卜楞寺的佛教文化,不但帶有藏傳佛教文化的特點,也有濃重的地方色彩,這與拉卜楞寺在歷史上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緊密相連。
一世嘉木樣俄項宗哲五十三歲時,應六世達賴之請任郭莽院堪布,傳授顯宗經典要義,任職期間著有《五部宗教哲學辯論注釋》,後格魯派各佛寺講學以此為教本,1720年清康熙帝頒封一世嘉木樣“扶法禪師班智達額爾德尼諾門罕”,頒賜金救金印,準穿黃馬褂。二世嘉木樣久美昂吾在拉薩學經,取得“格西”學位,1722年清乾隆皇帝封為“扶法禪師般智達額爾德尼諾門罕圖克圖”.二世嘉木樣利用博得的聲望和收取的大量供奉,在甘、青藏區擴建四十餘座寺院。拉卜楞寺的勢力很快從夏河流域擴展到甘、青、川藏區,成為安多藏區最大的格魯派寺院。1918年寧海軍閥馬駭藉機派兵進駐拉卜楞寺,引起藏族僧俗的反抗。在共產黨人宣俠夫等的指引下,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率拉卜楞人民,開展了對軍閥的鬥爭,取得了勝利。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區的政治、宗教地位。隨著政教勢力的發展,拉卜楞寺也成為這一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歷代嘉木樣學問高深,一世嘉木樣著有《因明疏》、《具舍論疏》、《般若大疏》等十五部著作,二世嘉木樣的著作有《第一世嘉木樣傳》、《塔爾寺志》等十二部。歷史學家丹巴然吉的著作《安多政教史》聞名中外。拉卜楞寺造就了大批高僧,有的專門研究藏醫,有的精於顯密經典,有的精於詩歌書畫。這一切,不僅使拉卜楞寺成為安多藏區的文化中心,也大大推動了藏文化的發展。
拉卜楞寺成為甘、青、川藏區的文化中心,也於拉卜楞寺所處的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係。拉卜楞寺處藏區邊緣,接近內地。拉卜楞寺活佛、高僧,不但從西藏帶回大量的藏傳佛教文化,同時也向內地聯繫,帶回大量的漢族文化,多種文化在拉卜楞地區交流,促進了一種新的具有她方特色交化的產生。如拉卜楞寺的建築,以拉薩哲蚌、色拉寺等為模樣而修建,同時在建造中吸收了大量內地的宮殿建築特點,在其發展中遠遠超過了其它藏區寺院。拉卜楞寺的佛像,來自西藏、尼泊爾等地外,也有來自內地的。壽喜寺的大銅佛高十三米,工藝精湛,姿態莊嚴,為全西北第一。據載,造此佛的工匠有來自尼泊爾、西藏、漢區的著名工匠。
拉卜楞寺的佛教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結果,體現了藏族人民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拉不楞線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