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書橋

這橋就叫抱書橋。 ”乃抱書橋上,自投於河而死。 後人思之,名此橋為抱書橋。

沿蜿蜒東流的裕溪河,走出巢城二三里,便可見一座小小石橋,冷清地橫在一條叉河的兩岸。其長不足5丈,寬亦僅夠4米,橋墩是石頭壘的,橋面是石板鋪的,橋欄也還是石頭砌的。但在北宋時,它原是座木橋,直到1930年才改建為石拱橋。橋雖不大,名氣可不小,過去來往的文人學士,文官武將,凡路過巢城的,總要去觀看一番。
這橋就叫抱書橋。關於橋名的來歷,清雍正《巢縣誌》記載:宋哲宗時,名賢呂士元,上疏懇切未報,後又屢試不第,歸自憤曰:“當今四害(蔡確、蔡卞、呂惠卿、章惇)不除,民患日深。吾等困老田園,與世無補。”乃抱書橋上,自投於河而死。後人思之,名此橋為抱書橋。
神宗駕崩,六子哲宗即位。哲宗幼小,由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8個月後太皇太后病故,哲宗10歲親政。因年輕無威,德不壓眾,朝中議事,眾說紛紜,名為親政,實由蔡確、蔡卞、呂惠卿、章惇主持國政。“四害”結黨營私,大權在握,妒賢嫉能,排除異己,以恢復新法為名,加重剝削,民不聊生,以致朝廷內外,一片怨聲。巢縣名賢呂士元,嫉惡如仇,上疏斥奸,懇切未報;後欲試第求官,拯救黎民,但因屢試不第,遂抱恨死於抱書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