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烈士張蘭美紀念碑地點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磨框鎮村10組。
張蘭美,南通姜灶鄉磨框鎮村人,1899年3月17日出生於農家。1941年秋,蘇中四專署通海行政區成立,通八區是通海第一個創建的區抗日民主政權。張蘭美任首任區長。
1937年“八·一三”,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上海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張蘭美報國救民之心更摯。他毅然棄職從戎,離開營造廠,隨著許多抗戰支持者到上海,參加了正在激烈抗戰的國民軍八十七師,奮戰在蘊藻浜和瀏河戰場。
1938年1月,他帶幾個難胞,渡江回到他的家鄉避難。3月,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蹂躪到張蘭美的家鄉,他義憤填膺,參加通如崇海啟抗日指揮部的武裝部隊,多次參加了抗敵戰鬥。不久後,由於內部派系傾軋,發生內訌,張蘭美憤然離開這支軍隊。
1940年11月,新四軍進抵掘港。地方名紳季方,從國共合作抗日的大義出發,在掘港努力協調各種抗日力量之間的關係。張蘭美同季方有舊交,竭力協助季方,動員掘港各界人民,舉行軍民聯歡活動,熱烈歡迎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
12月,駐掘港的新四軍指揮機關及留守部隊,突然遭到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重兵圍攻。張蘭美旗幟鮮明,堅決反對反動派的倒行逆施,積極動員掘港廣大居民,支援新四軍,還鼓勵民辦的國良醫院,救治新四軍傷員。
1941年9月,蘇中四分區司令部以政治部主任陳同生為首,組成江海挺進縱隊,向通海淪陷區進軍,到張蘭美的家鄉去開創抗日民主政權。他興奮不已,於13日隨軍進發,既擔任前導引路,又做後陣聯絡,並隨時為縱隊首長介紹通海情況,籌謀劃策。
縱隊到達通海,首戰三圩頭,擊垮了邱冠生匪部,乘勝馳騁於通海廣大農村。張蘭美積極協助陳同生,立即著手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九月下旬,陳同生代表四專署在姜灶邀集召開了通海地區士紳文教界代表會議,共商抗日大計,宣告成立通海行政公署。這是一次團結各界人士、奠定通海政權的民眾基礎的重要會議。張蘭美不僅具體參與了會議籌備工作,而且自己也作為受邀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10月1日,陳同生又在姜灶東鄉的蔣家宅,召開了通八區與通一區的各界代表會議,宣告通八區區公所成立,宣讀了蘇中四專署的任命狀,委任張蘭美為通八區區長兼區隊長,兼管通一區的軍政事宜。這是通海地區第一個建立的區級抗日民主政權。他受任區長以後,積極推行抗日民主的施政方針。
通八區抗日民主政權,在通海行署的領導下,由於張蘭美區長的艱苦工作,經過短短几個月的努力,在剿匪、治安、處理民事糾紛、團結各界人士共同抗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1942年夏,張蘭美按照上級的布置與要求,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夏季征糧工作,開闢財稅來源,同時鎮壓漢奸的破壞活動。他於8月20日(農曆七月初九),親自帶領幾個工作人員及區隊戰士前往小海鎮龔宅召集會議,布置任務。誰知當日即在龔宅不幸遇難殉職。時年四十四歲。
為了悼念張蘭美同志,通海行政公署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頒發了烈屬證書。抗日戰爭勝利後,當地政府把烈士的出生地改名為蘭美村,功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也為烈士的墓碑題字——“抗戰烈士張蘭關紀念碑”(該碑於1947年被國民黨還鄉團搗毀)。解放後,2002年5月,南通縣人民政府重修了墓碑。至今烈士墓前,松柏翠綠。張蘭美為民興利、除害的事跡,仍在通海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