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寫情景法

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名詞解釋】
抒寫情景法,詩詞技巧之一,其名稱來源於劉鐵冷作詩百法》。作詩講求情景兼到,然具體作詩又有區別。根據總結而分:情景兼到者、情到者、景到者、景中寓情者、情中寓景者、情景相觸而不分者、一句景一句情者。
詩之大綱,言情寫景尚已,然作詩不外情景二字。情景兼到者,斯為上乘,偏到者次之,惟漢唐以來,所傳之詩夥矣。尋章摘句,珠嫌繁賾,姑取人人所知者,作一模範,學者因彼悟此,不難按圖索驥,但未許草草讀過耳。
【詩歌例證】
◎鐵冠岩 作者:馮敏昌
我浮凌江問韶石,孤舟百丈緣江乾。江乾岩石勢往復,盡日紫翠篷窗攢。
幽處時時舍輕楫,捷足往往追飛翰。危崖忽豁得真賞,嵌竇架屋驚奇觀。
玲瓏窾竅窗戶揭,宛轉形勢堂廡寬。白蝠鴉騰乳獸立,蒼蘇甲脫藤蛇蟠。
深坳似聞虎腥熱,積黝下宅龍身安。火鈴流照氣先攝,金鏡在掌神為寒。
當時坐覺萬象迫,過眼豈特飛煙殘。豈知鐵冠丈人在,許我舊好聯新歡。
我來未能同酒客,桑薴書攜二三策。已欣松枝落細細,更聞石井鳴瑟瑟。
是時山意初風色,徐看細雨來清壁。鐵浪茶芽春早摘,破顏一笑非水脈。
詎驚聲轉羊腸間,最喜涼生塵尾側。平生嗜險探奇意,到此蕭然反冰釋。
窮荒物色感靈異,萬里煙霞思羽翮。還應野服攜黃冠,晚向蒼屏吹鐵笛。
【分類解析】
◆情景兼到者
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也。
◆情到者
如——長疑見兒面,翻致久無書。是也。
◆景到者
如——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是也。
◆景中寓情者
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是也。
◆情中寓景者
如——擲簾惟白水,隱几亦青山。是也。
◆情景相觸而不分者
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也。
◆一句景一句情者
如——白首多年病,秋天昨夜寒。是也。
【專家論述】
在詩歌理論研究上,近現代有很多詩歌專著專題論述“抒寫情景”,其中《馮敏昌詩歌簡論》和《周策縱自選集》中分別有對抒寫情景的論述,現摘錄如下:
◎好奇更上蓮花頂 作者:馮敏昌
馮敏昌的詩歌各體擅備,而七古尤其擅長,“七古用功,李杜韓蘇後不可不參以山谷,……山谷固由昆體而造老杜境者耶人,不喜山谷者以其槎椏,好山谷者或止得其生硬,此皆未窺見山谷也。”[38](卷三)馮敏昌七古詩是由山谷而上溯至韓愈的,所以張維屏說:“魚山學韓而得其骨之重”[39](卷四十五)。
韓愈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著稱的詩作,有狠重粗毫的力度。在表現上,韓愈用賦法寫詩,鋪張羅列,濃彩塗抹,窮形盡相,力盡而後止。“近代詩體中有學韓蘇者,其句法雄強,望之有倚天拔地之概。[40](卷八《讀詩雜論》)”馮敏昌七古詩如《題趙渭川羅浮訪道圖》,就受這種影響。此詩開篇即奇,視角如在九天,俯臨下界:“我騎神羊二禺山,九月落木過黃灣”,詩為題畫,思維卻跳出畫界,馳騁於整箇中華大地,在現實和仙界之間穿梭,從陸地到海上,從天上到水中;詩中堆砌鋪敘了仙凡兩界的眾多奇特意象:二禺山、嶅霍峰、蓬萊、扶桑、霧市、樊桐、天雞、黃麟、白鶴等等,以鮮明的顏色對比,極力襯托羅浮山之雄奇、瑰麗,又恰當地運用了比喻、誇張等多種修辭:“懸崖一削幾千仞,水簾瀑布之瀉何奇哉”,以形水勢高、奇;“海氣萬疊而孤撐”,一“撐”字讓人驚心動魄。詩歌化用典故奇:“堯時洪水”、“扶桑初日”、“禽搗藥”、“麻姑”、“飛雲峰”,或人或物或事,都能妥帖地配合詩意;詩歌採用對偶為主兼用散體的句式,也顯得靈活而奇特,使飄飛的思緒揮灑自如,增強了表達效果,比較好的避免了生澀的問題,如“天風抨擊,崖谷喧豗,四海徽,沸聲如雷”一句,描寫罡風之烈,以崖谷喧騰,四海沸騰,聲響如雷,極力誇張聲音之大,聲勢之雄,在誇張中令人感受真實;此詩的語言也奇,“噫嘻哉,趙生!”好像要引起人物之間的對話,與朋友置身於比擬中的仙界,欲仙化而去,在恍恍忽忽的仙界氛圍中消失。此詩繼承韓詩的雄奇,融入蘇詩揮灑自如,在闊大的情景抒寫中,借恰當的句式使詩歌飄忽靈動。
——節選自《馮敏昌詩歌簡論》
◎抒情體系與“當下”之定義 作者:周策縱
中國的傳統詩歌,無論詩或詞,也包括一部分散曲,都以簡約抒寫情景著稱。在詩歌評論里,多數人也認為,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最樸素天然,直接呈現的作品。這種詩詞,細節不多,用典較少,能使讀者立刻感動而領悟到它的美。有時雖富於雕飾與典故,但它的功用仍在於發抒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感覺。固然,這樣的詩歌和這種意見,在別的文學傳統里也可以找到,但在中國則比較突出,受到較多的重視。我認為這種極端偏向抒情詩的特徵,有它哲學思想和語言文字的根源。這種特徵也應該追溯到中國詩的原始觀念之形成。又由於這種特徵,牽涉到中國詩的理想境界和審美標準。所以一個比較有系統的探索和解釋,似乎很有必要。我現在提出“當下”這個觀念來,作為評論中國詩詞的一個首要標準,並從這個觀點出發,來說明中國詩歌主流的性質及其形成的原因。 我用“當下”一詞做中心來說明這一切,是由於過去習用的一些辭彙都難於恰當地表達我的解釋。“當下”一詞,至遲在第三世紀時就出現了。
——節選自《周策縱自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