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經114°00,北緯34°02,海拔平均約125米),是許昌縣五女店鎮的下屬行政村, 東與鄢陵縣陳化店鎮永漢村交界,西與崗丁村相鄰,南接桃仗村,北連周寨村。許平南高速貼村而過,毗鄰311國道,西距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10多公里,鄉間公路四通八達,城際公交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扶橋村下轄扶橋(自然村)和大河張(被老潩河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兩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多為漢族,共李、張、陳、王、惠、閆等20餘個姓氏。
扶橋村地處中原,文化悠長,百姓勤勞,民風淳樸。古代相傳村內的老潩河上有一木橋,為仙人扶持所建,故取此名為扶橋。據《河南省許昌縣地名志》記載:明代辛姓在村東老溟水(老潩河)上建座石橋,名辛橋。清代李姓復修此橋時,在兩側置了青石護欄(俗稱扶手),慣稱扶橋,遂改村名為扶橋。
發展歷程
扶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早在遠古唐堯時期,扶橋附近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史料記載昆吾氏許由部落曾在鄢陵活動,許由古寨(今鄢陵縣許由寨)具扶橋僅10餘公里。
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立魏,並因“魏基昌於許”,將許州改名為許昌,其中許昌古城(今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扶橋不到10公里。據《舊唐書》記載,公元722年,唐玄宗“詔移河曲六州殘胡五萬餘口於許”;據《舊五代史》記載,公元892年正月,“遣丁會於兗州界徙其民數千戶於許州”,歷史上兩次大的人口遷徙之後,扶橋人中也融入了新的血液。
明、清及民國初期,扶橋村屬許昌縣毓秀保。
1941年,扶橋村屬許昌縣伍節鎮。
1948年,扶橋村屬許昌縣二區(五女店區)。
1958年10月,扶橋村以生產隊的形式歸屬許昌縣五女店人民公社。
1984年,扶橋村屬許昌縣五女店鄉。
1989年至今,扶橋村屬許昌縣五女店鎮。
目前,扶橋村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建立了以蛋雞養殖為主的養殖小區,並於2011年被許昌縣規劃為五個重點扶持建設的養殖示範區之一,先有養殖戶約30餘家,日產雞蛋10萬餘枚,銷往許昌、周口、漯河、駐馬店等周邊縣市。
廣東省雷州市楊家鎮下轄村
扶橋村委會位於楊家鎮南部山坑地區,轄有扶橋東、西2個自然村,屬抗日革命老區村委會。該村委會現有1418人,耕地2850畝,種植主要作物有甘蔗和桉樹;村委會現任幹部4名,農村正式黨員36人。
扶橋村務公開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及分工情況
姓名 | 領導小組職務 | 工 作 職 責 | ||
紀偉宜 | 組長 | 負責對村委會村務公平全面工作 | ||
譚有興 | 副組長 | 負責對村委會村務公開日常具體工作 | ||
紀中養 | 組員 | 負責對村委會村務公開資料歸檔登記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