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子果

扭子果

扭子果,又名扣子果、拗子果(屏邊)、米湯果(隴川)、大羅傘(廣西),灌木,高1—3米;主莖厚,無毛。葉堅紙質或略厚,橢圓狀或長圓狀披針形或倒卵形,長9—17厘米,寬3—6.5厘米,產滇東南至滇西南,普洱以南的地區,為密林中常見的灌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生長,適於陰濕土壤肥厚的地方,海拔760—2700米;從我國雲南、廣東至台灣各省均有。

基本信息

概述:

所屬卷:Ardisia Swartz, nom. conserv.
所屬科:Myrsi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扭子果
其它中文名:扣子果、拗子果(屏邊)、米湯果(隴川)、大羅傘(廣西)。
文獻來源:Ardisia virens Kurz (1877);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2); Mez in Engl. (1902); Pitard in Lecte. (1930); Walker (1939), (1940), (1942); H. L. Li (1963).
Tinus virens O. Ktze. (1891); Ardisia radians Hemsl. et Mez (1902).
描述欄位:灌木,高1—3米;主莖厚,無毛。葉堅紙質或略厚,橢圓狀或長圓狀披針形或倒卵形,長9—17厘米,寬3—6.5厘米,頂端漸尖或有時突然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皺波狀或近細圓齒,齒間具邊緣腺點,兩面無毛,背面通常具密腺點,尤以葉緣為多,有時或具疏鱗片狀物,側脈15-30對或較多,直達邊緣呈緊靠邊緣的邊緣脈,細脈網脈,不甚明顯;柄長1(-1.5)厘米。復傘房花序或復傘形花序,著生於特殊側生花枝頂端,花枝長約30厘米,無毛,每單花序總梗長3—7厘米;花梗長1.5—3厘米;苞片通常為廣橢圓形,早落,兩面無毛;具密腺點;花長6—8毫米;花萼基部少少連合,萼片長圓狀卵形至幾圓形,頂端鈍或圓形,長2.5—3.5厘米,全緣,具密腺點;花瓣初時白色或淡黃色,以後至開放時呈粉紅色,卵形至廣卵形,頂端急尖,具腺點,兩面無毛或有時僅裡面基部具疏微柔毛;雄蕊與花瓣幾等長或僅為花瓣的2/3;花絲短;花葯披針形或近卵形,背部具明顯的腺點;雌蕊與花瓣等長或略短,子房具腺點。果球形,直徑7—9毫米,有時達1厘米,紅色,具密腺點,無毛;果梗、花序梗均具腺點。花期5—7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1月。
分布及生境:產滇東南至滇西南,普洱以南的地區,為密林中常見的灌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生長,適於陰濕土壤肥厚的地方,海拔760—2700米;從我國雲南廣東台灣各省均有。從印度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廣大地區均有分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