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
1966年在哈佛大學獲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1967年至197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後, 1970年至今在耶魯大學工作。
主要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獲得獎金
由於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的貢獻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三人將共同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主要成就
以下是20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08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而獲獎。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察·施羅克因在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因發現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而獲獎。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因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他們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9年諾貝爾獎
獎項 | 日期 | 獲獎者 | 說明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0月5日 |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傑克·紹斯塔克 | 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他們的研究成果揭示,端粒變短,細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得到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 |
物理學獎 | 10月6日 | 高錕、韋拉德·博伊爾、喬治·史密斯 | 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兩人分享今年物理學獎的另一半獎金。 |
化學獎 | 10月7日 | 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 、托馬斯·施泰茨、阿達·尤納斯 | 3人因“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約納特是自1964年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 |
文學獎 | 10月8日 | 德國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ller) | 瑞典文學院在頒獎決定中說,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 |
和平獎 | 10月9日 | 美國總統歐巴馬 | 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歐巴馬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致力於加強國際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間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 |
經濟學獎 | 10月12日 | 奧斯特羅姆以“涉及公共財產或處於公共控制下財產的經濟治理分析”獲獎,威廉森以“涉及企業邊界的經濟治理分析”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