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陀螺(雙柏縣)

簡介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民間流傳著一項重要的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打陀螺。在當地每年舉行的彝族虎文化節上,這項傳承千年的古老民族體育項目都要舉行盛大的競賽活動,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規模、規格還進一步“升級”,成為了“滇中陀螺王”邀請賽。打陀螺又名“打得樂”,是廣泛流傳於彝族地區,深受人們喜愛的一項集競技、觀賞、娛樂於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歷史淵源

我國打陀螺運動最早出現在後魏時期的史籍,稱為獨樂。在廣西、貴州、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打陀螺是開展較為普遍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通常用一根木棍綁上一把棕葉或棕繩,做成打陀螺的鞭子。再用一段很短的圓木頭,把它的一頭削成圓錐形,圓錐的頂端釘一個鐵釘做成陀螺,然後拿一根繩子把陀螺繞幾圈用力一丟,陀螺就會在地上轉起來,然後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陀螺就會不停地轉動下去。

基本內容

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麥地鎮,打陀螺是一項開展十分廣泛的民眾體育運動,每逢中國的傳統佳節和當地的民族傳統節日,村村寨寨都要舉行陀螺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派人參加。

打陀螺於2009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保護名錄。彝族傳統體育打陀螺主要流傳於雙柏縣大麥地鎮、鄂嘉鎮、愛尼山鄉等彝族聚居區,是楚雄州比較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打陀螺源於遠古時代,當時人們把它當作狩獵的工具,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オ逐漸成為一項體育活動,承載著彝族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如今,不管是農閒時節還是傳統節日活動中,打陀螺是大麥地等地區必不可少的運動項目,已經形成了不打陀螺,就體現不出節日的熱烈氣氛,既鍛鍊了身體,也愉悅了人們的生活。傳統體育打陀螺不僅在當地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而且,在外界有著很高的聲譽,木天光、木秀蘭、方麗秀等多次參加全州、全省乃至全國的民族運動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基本特徵

打陀螺場地器材簡單,易掌握和推廣,具有對抗性、競賽性、娛樂性等特點,能增強人的體質、鍛鍊人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從第五屆全國民族運動會開始,打陀螺就被列入正式競賽項目。

打陀螺又名“打得樂”,是廣泛流傳於彝族地區,深受人們喜愛的一項集競技、觀賞、娛樂於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主要價值

從陀螺的發展歷史來看,陀螺極具娛樂性。另一方面,陀螺有很強的健身功能,打陀螺時肩、腰、手要相互配合,精神要專注,做到心無雜念。從陀螺的娛樂性功能和健身價值來看,陀螺的研究價值極大。

瀕危狀況

“雖然雙柏的打陀螺運動開展情況不錯,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說到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的困難,雙柏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文化館館長蘇蘭芬表示,“我們的後備人才已經有些斷檔,運動員普遍年齡偏大,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大推廣扶持力度,讓更多的年青人參與進來,才有可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精英選手。”

保護措施

早在2009年9月,雙柏縣的打陀螺運動就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後大麥地鎮又誕生了全國民族運動會陀螺項目冠軍。長久以來,當地的陀螺開展都長盛不衰,各種賽事持續不斷,聲名遠播。為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一民族體育文化瑰寶,雙柏縣已經建立起多個傳承點和培養了一批傳承人,目前有省、州、縣級都各有傳承人,全縣每年都要舉辦兩次大規模的培訓和比賽,每期參與人數都在百人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