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明確提出沒收大中地主和一切所謂公產的祠族廟宇土地,分給佃農或無地農民,拉開了土地革命的序幕。隨後,中共領導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以燎原之勢在海陸豐、東固、井岡山、贛東北、閩西、瓊崖等根據地漸次開展。土地革命旨在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剷除封建地租剝削,實現“耕者有其田”,從而解放農村生產力。
口號的出現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同年9、10月間,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受挫後,部隊退到文家市會合併召開前委會議,決定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並在進軍途中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改編,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打土豪、分田地”口號標語最先出現在1927年的文家市。毛澤東從1928年3月開始,在酃縣的中村,正式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鬥爭,把中村當作一個試點,同時他的弟弟毛澤覃則在寧岡大隴也進行了分田的試點。至1928年5月,湘贛邊界黨的一大正式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並在各級政府設立土地委員會或土地委員,明確提出“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毛澤東則三到永新塘邊,親自指導分田運動並作永新調查,制定了“分田臨時綱領”十七條。
這個口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的主要宣傳口號之一。它不僅表明了紅軍的政治主張,同時也深刻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深刻認識和獨特見解,為他領導中國革命的勝利打下了深刻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打土豪、分田地”口號標語最先出現在1927年的文家市,現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還保存有當年所寫的這條標語
口號的修正
湘贛邊界的二大召開,再次研究了深入土地革命的問題,並討論了毛澤東起草的《井岡山土地法》。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自己頒布的第一部土地法。武裝鬥爭是根本,土地革命是目標,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利益才會跟著共產黨走,跟著紅軍走。
1929年4月8日紅四軍進駐於都,4月11日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確定紅四軍以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贛南贛縣、於都、興國、寧都、瑞金等地開展政治宣傳,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幫助各地發展地方武裝,建立革命政權。毛澤東在瀲江書院的文昌宮,起草制定了《興國縣土地法》,並在瀲江書院的崇聖祠創辦了興國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
在《興國縣土地法》中,毛澤東作了一個重大的改動,即把《井岡山土地法》中"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使更多的老百姓擁護共產黨。紅四軍政治部把《興國縣土地法》油印成冊,在贛南、閩西各地進行宣傳,掀開了贛西南土地革命風暴的序幕。
結果
激發了農民的耕作熱情,解除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實現了對土豪地主的排斥和廣大農民政治權力的切實賦予;摧毀了土豪劣紳長期以來掌控的地方各級政權;建立了屬於勞苦大眾的人民政權,實現了農村社會權力的重新分配。
意義
中共領導下的這場偉大的民眾運動,吹響了反封建的號角,革了蘇區地域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關係、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結構和法律的命,帶來了蘇區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是武裝鬥爭、民眾運動的形式,還是打破不合理的土地占有關係以及與其相應的上層建築之內容,還是其所帶來的社會變革之結局,“打土豪、分田地”都體現出了深刻的革命意義。在中共所發起的為了農民、依靠農民的這場革命鬥爭中,黨始終代表和維護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摧毀了封建地租這種壓在農民肩上的沉重經濟負擔,去除了套在農民脖子上的封建政治和法律的制度枷鎖,驅散了服務於統治和剝削需要的籠罩在農民心頭上的精神陰霾。“打土豪、分田地”為蘇區農民的生存、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譜寫出了壯麗的篇章,具有史詩般的革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