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扎摩克提組
地層名稱(英文): Zhamokti Fm
階代碼:Z2
地區代碼:4
命名:
朱誠順、葉永正等1957—1958年命名,高振家等1981年發表。命名剖面位於新疆中庫魯克塔格扎摩克提泉附近,主要參考剖面在東大山及柯斯坦布拉克,牙爾當山等地。
沿革:
朱誠順等所創名扎摩克提布拉克岩系時的原始定義,是指整合於阿通布拉克岩系之上、羅錢岩系之下的一套較厚的碎屑岩和泥質岩薄層韻律互層並夾火山岩,其整體為復理石的沉積;後經高振家等(1977、1982、1986)和李懷坤等(1991)的研究,進一步確定本組是一套濁流沉積,個別層位曾受風暴浪的擾動;高振家、朱誠順等(1978)、李懷坤等(1986)重測了該區的層型剖面和主要參考剖面,修定了上下界及接觸關係,並稱之為扎摩克提組;現在該組是指假整合或不整合於特瑞愛肯組冰磧岩(雜礫岩)之上,育肯溝組整合覆於其上,由砂岩、粉砂岩、泥頁岩構成韻律式沉積,底部常以碳酸鹽岩作為分界,頂部常出現火山岩。
特徵:
由一套灰、灰綠色粗砂岩(底部往往為岩屑砂岩)、中粒砂岩、細砂岩、粉砂岩及泥頁岩組成的韻律式沉積(濁積岩),多具不完整的鮑馬序列,粒級遞變層理發育,底面普遍發育槽模、溝模、重荷模等底痕,水平紋層及變形層紋(擾動層)亦普遍可見,還可見少量丘狀層理。本組含較豐富的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de, T. Cultum, T.incrassatum, 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等。本組在庫魯克塔格地區分布十分廣泛,西起庫爾勒以北的莫欽烏拉山向東到西山口,莫欽庫都克、羅欽具圖布拉克斷續出露到尉犁縣東北部、東部直到鄯善縣以南玉勒袞布拉克一帶。在庫魯克塔格東部地區岩層厚度較大可達1230m;中部及西部厚度逐漸減小至560—920m以上。該組與下伏特瑞愛肯組冰成岩(雜礫岩)多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觸,在下伏岩層之頂部常可見有一層白雲岩分層(部分研究者認為屬冰成岩頂部的碳酸鹽“岩帽”);與上覆育肯溝組為整合過渡。由於遭受後期剝蝕,一些地區白雲岩往往消失。本組可超覆到下伏不同層位上,並可見有明顯的交角和風化殼。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高振家
年份1:1981
作者2:李懷坤
年份2:1986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