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傘

扎傘

中國之傘具,歷史悠久,從文字記載看,距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相傳,傘乃魯班之妻雲氏發明。魯班外出幹活,時被雨淋,徒弟為其沿途建造避雨歇腳亭。一次,魯班收工回家,雲氏見其渾身被雨淋透,說:“沿途有避雨亭,為何淋成這樣?”魯班沮喪地說:“異地施工,非原路可回,故而挨淋。”雲氏說:“即使原路返回,亭死人活,還是避雨時短,淋雨時長。你枉為巧匠,徒有虛名。”魯班反唇相譏:“你能!你能建個活動亭子背著走?”魯班一言,雲氏來了靈感,幾日冥思苦索,終於用竹子為骨架,蒙以獸皮,做出了如亭的雨具。後來,雲氏成為制傘業崇拜的行業神祇。

歷史溯源

傘,可以張合的擋雨或遮陽的用具。擋雨者稱雨傘,遮陽者稱旱傘,今或直接稱遮陽傘。宋代楊萬里《晚歸遇雨》詩云:“略略煙痕草許低,初初雨影傘先知。”傘,古代特指傘蓋,即長柄、圓頂、邊緣垂流蘇的儀仗物,人們也稱遮陽擋雨的傘為蓋。《孔子家語》載:“孔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傘是今人再熟悉不過的用具。細雨中,大街上各種傘具琳琅滿目;驕陽下,浴場邊各種傘具萬紫千紅,可以說是傘具展廳,花的海洋。但過去,傘對普通百姓是一種奢侈品,非常少見。20世紀50年代及其以前,蓑衣都達不到普及,傘具就更稀罕了。

中國之傘具,歷史悠久,從文字記載看,距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相傳,傘乃魯班之妻雲氏發明。魯班外出幹活,時被雨淋,徒弟為其沿途建造避雨歇腳亭。一次,魯班收工回家,雲氏見其渾身被雨淋透,說:“沿途有避雨亭,為何淋成這樣?”魯班沮喪地說:“異地施工,非原路可回,故而挨淋。”雲氏說:“即使原路返回,亭死人活,還是避雨時短,淋雨時長。你枉為巧匠,徒有虛名。”魯班反唇相譏:“你能!你能建個活動亭子背著走?”魯班一言,雲氏來了靈感,幾日冥思苦索,終於用竹子為骨架,蒙以獸皮,做出了如亭的雨具。後來,雲氏成為制傘業崇拜的行業神祇。

定型如亭的雨具,逐漸演變為張開如蓋,收攏似棍,開合自如的傘。舊日之傘具,式樣笨拙,用料單一,工藝粗糙。造紙術發明前,傘面多用絲綢製作,宋朝以後逐漸有了紙傘和布傘。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北方傘具還是用布和紙做面。新中國成立前,較大集鎮一般都有制傘作坊,多為前店後廠,生產銷售一條龍,銷量有限,一般規模都不大。油布、油紙蒙制的雨傘已經湮入歷史長河,今已難覓蹤影。見到過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者,大概不會忘記毛主席手裡拿的傘,那就是一把油紙雨傘。

製作工藝

過去製作雨傘,所用工具多為木工工具,有木旋床、鋸、刨、鑽、邊鏟、油刷等。材料主要有竹竿、竹劈、木料、合股絲線、棉布、皮紙、桐油、鋼絲、砂紙、糨糊、膠水等。

制 件

傘桿

(為方便以數學方法計算,此篇單位用公制)選圓直少節、直徑3厘米左右的箭竹(又稱水竹),截成長65厘米左右的傘桿,用邊鏟削去竹節,用短刨刨平桿,用砂紙磨光。在距上端面20厘米處,往下開長5厘米、寬1厘米左右的長方孔,以備安肖舌(又稱傘鍵)。距長方孔下邊0.8厘米處,在傘桿壁上鑽與短邊平行、直徑0.2厘米左右的孔,一面透過傘桿壁,一面進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用以穿竹釘安裝肖舌。與長方孔對應,與下邊平行,在竹竿中間鑽直徑0.2厘米左右的眼,用以固定彈簧

肖舌多為木製,用楊柳木刨削成端面邊長0.9×1.1厘米的木條,截成長5.5厘米的段。一頭距端面0.8厘米處從大面鑽直徑0.3厘米的眼;另一頭,距端面0.6厘米處,橫向鋸出深0.7厘米的鋸口,縱向剔去此木塊,形成一個坎。在長而窄的一面剔出寬0.6厘米的淺槽,防止彈簧滑離肖舌。彈簧用彈性好的新竹劈,破成寬1厘米左右的竹片,斷成長9厘米左右的段。竹片中間留1厘米,向兩邊酌情削去竹內壁,使之彎有彈性,一端削為0.5厘米寬,與肖舌淺槽配伍。在保留1厘米不削部位,橫向鑽直徑3毫米的眼,以備穿竹釘固定。

傘頭

用楊柳木旋出上底直徑2厘米、下底直徑6厘米、高6厘米左右的圓台,從下底面開直徑3厘米、深3厘米的圓孔。8等分(油紙面則24等分)下底面周長,在每個分點鋸出寬0.6厘米、深1.2厘米的鋸口。在距下底面0.6厘米處鋸出一圈深0.5厘米、寬0.2厘米的鋸口,用以束線固定龍骨。

傘托

用楊柳木旋出上底直徑6厘米、下底直徑4厘米、高6厘米左右的倒圓台,從圓台中心開直徑3.2厘米左右的圓孔。8等分(油紙面則24等分)上底面周長,在每個分點鋸出寬0.6厘米、深1.2厘米的鋸口,在距上底面0.6厘米處鋸出一圈深0.5厘米、寬0.2厘米的鋸口,用以束線固定龍骨。

龍骨

選厚壁的毛竹縱向破成條,刨光後淨料剩0.5厘米寬,然後截成51厘米的段。在內壁一面,距一端25厘米處留1厘米的突起,向兩端將竹條削薄,厚度剩0.5厘米左右。從突起處算,略短的一方,頂端留1厘米的突起;略長的一方,把頂端2厘米削圓。兩個突起處橫向鑽小孔,以備穿線;中間突起處縱向鋸一鋸口,以備連線支撐龍骨。用同樣材料做長25寸的支撐龍骨,兩端削薄鑽孔。如此做8副(一長一短算一副)龍骨,用砂紙磨光。為防蟲蠹,延長傘的使用壽命,一般要蒸煮龍骨後再在太陽下晾曬。如省略蒸煮這道工序,則充分晾曬。

傘面

油布傘面,8副龍骨,龍骨與龍骨之間夾角45°。①裁剪:裁剪底邊長39厘米、高47.1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實際裁剪另加0.2厘米~0.4厘米的縫分)布料8塊;裁直徑20厘米左右的圓形布料1塊。②縫合:將8塊三角形布料的腰縫合在一起,角頂均留3厘米不縫合,以備套入傘頭;8個三角形的底邊向里折兩次(縫分)掩邊,圓形布料同樣方法掩邊。③刷油:縫合的三角形及圓形布料正反兩面刷桐油後晾乾,以備組裝。

油紙傘面,24副龍骨,龍骨與龍骨之間夾角15°。按二十四等分園計算出底邊、高的尺寸。用皮紙將兩個三角形相連裁出,兩個外面的腰均加0.5厘米的粘合分。如此裁出12塊皮紙料糊下層,再裁出高大於前者1厘米的12塊料糊上層。

以上均系參考尺寸,傘大小有別。傘面下料,老手藝人以“樣子”劃線裁剪,此文為方便敘述、讀者明了,用幾何、三角知識計算的尺寸。

組 裝

扎傘 扎傘

第一步,安肖舌。以竹釘把竹簧、肖舌固定在傘桿長孔內,肖舌壓入孔內再彈出,當活動自如。第二步,裝傘頭。傘頭孔內壁塗抹膠水,傘桿插入孔內,橫向鑽透傘頭至傘桿插竹釘固定。第三步,組龍骨。龍骨一長一短為一組,短支逐一插入長支中間突起處,用絲線依次穿入孔眼索定。第四步,裝龍骨。依次用絲線穿入長龍骨諸眼內,將龍骨插入傘頭鋸口內,絲線拉緊系扣索定。傘托穿入傘桿,依次用絲線穿入短龍骨諸眼內,插入傘托鋸口,絲線拉緊系扣索定。第五步,繃傘面。傘托向上推過肖舌定位,傘面從傘頭套入,覆於龍骨上,接縫對準龍骨。圓形布料覆於傘頭上,向下裹住傘面的諸角(未縫合的三角形頂角),以絲線束兩圈索定(傘頭預先鋸出凹槽,防線滑脫)。傘面接縫處的角裹住對應龍骨末端,以絲線紮緊。

油紙傘

第一步,組裝傘架,方法同油布傘第一至第四步。第二步,糊傘面。上推傘托,架起龍骨,以絲線等距離攀索,暫時固定短龍骨,以方便糊傘面。相鄰三根龍骨上面及相對的傘頭處刷上糨糊,糊一張裁好的皮紙,用同樣方法把皮紙糊完。傘頭刷上糨糊,壓傘面紙頂角糊一層皮紙。晾乾後糊第二層。先在傘面外緣5厘米~7厘米範圍內刷糨糊,粘5~7圈絲線,然後糊皮紙。傘面分步塗抹糨糊,依次糊第二層皮紙。第二層的接縫與第一層的接縫錯開一個龍骨間距,接縫對準龍骨。傘面外緣向內折1厘米,用糨糊黏結。傘頭再糊一層皮紙,外緣散而不粘,蓋住傘面與傘頭的接縫。第三步,刷油。傘面晾乾後,先內後外雙面刷桐油,陰乾。桐油徹底乾後,撤去短龍骨上的攀索繩線。有的為了美觀,刷油前上色或繪製裝飾畫。

桐油有防水功能,也可防蠹蟲。所以,龍骨、傘柄也要刷上桐油,以達到美觀耐用的效果。糊皮紙有的用“柿子油”。柿子油是用油柿樹(柿子樹的變種,果實小,味澀)的果汁提煉的裱傘專用粘合劑,粘合牢固且防蟲。

隨著新材料的出現,肖舌內的竹片換成鋼絲扭力彈簧,固定彈簧和肖舌以鐵軸代替竹釘,傘頭上不再糊皮紙而包鐵皮。

油布傘、油紙傘離開人們近半個世紀,新的雨具不斷出現。除布膠雨衣,塑膠雨衣、雨披外,雨傘更是多姿多彩。鐵龍骨、膠布面,材料多樣;摺疊傘、自動傘,結構新穎;花色傘、文化傘,色彩繽紛。淅淅瀝瀝,透過低垂的雨廉,大街上再不見蓑衣斗笠,再不見油布油紙傘,充滿視野的是花的海洋。

糨糊製作

1.麵粉制糊

水和麵團用紗布包裹後在清水中揉洗,紗布內剩麵筋,洗滌水沉澱後得澱粉。澱粉中加入三椒(花椒、胡椒、辣椒)汁漬制糊。三椒中含有香茅醛、水芹茹等殺蟲成份。還有的加入百部、黃連、黃檗、芒草等有殺蟲防蠹、抑菌防霉作用的植物汁液(或煮水)。

製作糨糊基本有兩種方法。一是沸水沖:先把加藥的澱粉用溫水調成糊狀,再用滾開的沸水沖入,邊沖邊用木棒向一個方向攪動,直到水粉交融,充分調和,稀薄適度,表面起小泡為止。二是鍋熬法:先把加藥的澱粉用30°左右的溫水調成糨糊頭。鍋內放適量水煮沸,將糨糊頭倒入沸水中,邊倒邊攪動,倒完繼續攪動,直到糨糊熟透呈透明狀為止。

2.石花菜制糊

石花菜是海里一種藻類植物,可供食用和提煉瓊脂。制糊時,先把其鹽分完全洗淨,然後放入鍋中加水熬煮,邊煮邊用木棒攪拌,以免糊鍋,直至熬成膏狀,再倒入布袋揉捏,濾去渣子,冷卻後即可使用。石花菜製成的糨糊粘紙效果好,不易霉變蟲蠹。用這種糨糊裝裱的書畫,柔和輕軟,不脆不脫,多用於裝裱名貴書畫。

3.柿子油

柿子油亦稱柿漆,是用油柿(亦稱椑柿)搗碎浸出的汁液。油柿樹乃柿子樹的變種,果實小,青黑色,味極澀。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椑柹(同柿)》:“椑乃柹之小而卑者,故謂之椑。他柹至熟則黃赤,唯此雖熟亦青黑色。搗碎浸汁謂之柹漆。可以染罾(編者註:一種網具,即搬網。此泛指網具)、扇諸物,故有漆柹之名。”柿漆可防腐御濕,又具粘合作用,是裱糊、漆油紙傘的上等材料。其缺點是味難聞。《水滸傳》第102回:“當下王慶對著李助坐地,當不的那油紙扇兒的柿漆臭,把皂羅衫袖兒掩著鼻聽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