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倫四部

所謂“扈倫四部”,即為滿人於古代東北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四個較大的部落;明人將其稱之為“海西四部”。

所謂“扈倫四部”,即為滿人於古代東北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四個較大的部落;明人將其稱之為“海西四部”。扈倫,又稱呼倫、忽剌溫,源自黑龍江的一個女真族部落,明中葉以後逐漸南遷至松花江中游一帶,史稱烏拉或哈達;爾後又有輝發、葉赫兩部加入形成四部,仍稱扈倫,是為扈倫四部。扈倫四部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關係密切,且各部落首領也都受明封號,由於受中原漢民族先進文化的影響,故此四部在眾多女真部落中發展較快。海西女真四部勢力強弱及與明廷存在著互動關係。明廷先後採取扶植哈達、葉赫以抑制、才丁擊建州勢力的策略;而當其中一方過於強盛,出現統一海西各部的勢頭時,則有違於明廷分而治之的政策,即受到遏制。海西女真作為明中央王朝的屬“夷”,貢獻方物;同時在距海西女真四部最大的城鎮開原城設關市,進行馬市貿易。哈達部與葉赫部兩雄,居開原城南北,且分別控制著廣順關與鎮北關的兩路貢道,明廷分別又稱之為南關、北關。

烏拉部

烏拉一詞在蒙、藏語言中皆作“差役”解,源於突厥語。烏拉為滿語ULA的對音,其滿語的烏拉意思為江或河。姓那拉氏,始建於1407年,居住在松花江上游流域,分布於烏拉河畔,另名為大刺。烏拉與哈達共祖納奇布,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數次南徙,至其後代都爾機時形成烏拉部。都爾機的孫子補煙率領部族建設城堡,設立軍隊日漸強盛,他統一了烏拉各小部落,建都城,自封王。補煙死後其子滿太繼為貝勒,滿太在烏拉河(松花江上游,今烏拉街處)東岸建烏拉都城,都城周長15里,四面有城門,裡面建有內城,周長2里,在東西兩面建有城門。內城建有土台。高六米左右,100米見方(現在的烏拉點將台)。扈倫四部中烏拉的疆域最廣,王城最大,屬民最多,兵馬最眾,其東臨朝鮮,南接哈達,西為葉赫,北達牡丹江口,扈倫四部中距建州最遠,初期與建州聯繫和矛盾較少。努爾哈赤在統一海西女真戰爭中採取遠交近攻之策,初對該部和而不伐,古勒山戰後,布占泰被建州俘,努爾哈赤采遠交近攻之策,收養之並嫁之以侄女,滿泰贖之未果。後烏拉內亂,滿泰死,興尼雅欲奪王位,努爾哈赤遂放還布占泰以圖撫控烏拉。之後,建州雖與烏拉五聯姻、七盟誓,但布占泰聯蒙古、結葉赫,圖與建州爭雄。在建州招撫圖門江女真之即,烏拉也東略圖門六鎮,努爾哈赤大恨,引發建州與烏拉間烏碣岩和宜罕山城兩次大戰,烏拉皆敗,元氣大傷。當建州攻滅哈達與輝發部後,則把矛頭指向實力不及葉赫的烏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建州與烏拉發生烏碣岩大戰。萬曆四十年、四十一年,努爾哈赤率莽古爾泰、皇太極親征烏拉,城破俘眾,消滅此部,其首領布占泰逃往葉赫,傳九代十貝勒的烏拉滅亡。

哈達部

哈達,為滿語HADA的對音,其意為山峰、石崖。哈達以居山城而得部名,明稱之為南關。先居松花江海西域,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間,遞次南遷。嘉靖初,其首領速黑忒顯於世。哈達南遷後,東臨輝發,西至明開原,南接建州,北界葉赫。哈達貢於明,入廣順關,地近南,故謂之南關。姓納喇氏,其始祖納齊卜祿。分布於今遼寧開原之哈達河畔。哈達部的都城所在地尚陽堡明朝稱之為“靖安堡”。酋長王台統一四部,南並建洲渾河部,自立為汗,受明封為龍虎將軍。王台六子,二、三、四子早死,王台死後,長扈爾乾與外婦子康古魯爭位,後者敗往葉赫。扈爾乾襲建州兵敗死,子歹商與叔康古魯、孟格布祿爭位,兩叔聯手結葉赫,孟格布祿襲位,內亂及葉赫外擾趨哈達於沒落。後歹商、康古魯死,只孟格布祿在建州與葉赫間求存。建州早期對哈達采分化政策。古勒山戰後,葉赫兵攻哈達,孟格布祿質子乞師於建州,後中葉赫離間計,私結葉赫,努爾哈赤藉機征之。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兵取哈達,攻克靖安堡,俘孟格布祿,殺之,部民入建州籍。1601年因明廷干預,還孟格布祿子武爾古代於哈達,並以女妻之。後葉赫再圖哈達,努爾哈赤遂乘時收其部眾、並其屯寨,哈達即亡。海西扈倫四部被打開一個缺口,明廷由此失去南關。明朝希冀支持哈達左控葉赫,右制建州的政策遭到破滅。

輝發部

輝發又稱灰扒、回波、晦發,滿語HOIFA的對音,意為野茶汁,輝發河水青似野茶汁,故以其為部名。輝發河系松花江上游之支流,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源自柳河縣大崗山,東北至樺甸頭道溝入松花江。明永樂年設忽海衛與弗提衛,後弗提衛部人南遷。嘉靖年,弗提衛首領星古里興起,經七代傳至王機努,居輝發河,勢力日盛。輝發部介於哈達、葉赫、烏拉及建州女真之間,輝發部在海西四部中勢力最弱。王機努死,其孫拜音達里弒叔繼汗位,部屬多逃亡葉赫求助,拜音達里質子乞建州兵平亂息亂後,拜音達里並不願與建州結盟而采中立於葉赫、建州的政策。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努爾哈亦以其部首領拜音達里兵助葉赫與背約不娶為由,親自統兵攻打輝發山城。輝發山城三面環河,易守難攻。於是努爾哈赤先期遣人喬裝打扮成商人潛入輝發城內。九月努爾哈赤率軍兵臨城下,內外夾擊,攻破山城,俘殺拜音達里父子,屠兵遷民,滅亡該部。明萬曆35年(1607 年)為建洲女真所並。

葉赫部

葉赫,滿文YEHE的對音,漢語意為盔頂。因聚居於葉赫河(今遼寧開原北)而得名。葉赫部地近北,明稱之為北關。葉赫先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後來滅掉扈倫納拉部,改姓納拉氏。納拉是太陽的意思。其東臨輝發,南接哈達,西界蒙古,北近烏拉,與烏拉關係密切。明永樂置海西塔魯木衛,成化年,塔魯木衛指揮奇里哈尼“入寇被殺”,其子竹空格繼受撫封於明廷,漸興,後與哈達部作“敕書之爭”被殺,子台出繼續經營葉赫,但與哈達部結多年不解之怨。台出子清佳努、揚佳努繼位時,建東西兩城。東城位於今梨樹縣葉赫鄉葉赫村西屯西南寇河(古稱葉赫河)左岸一高崗上,西城位於葉赫鄉張家村大窩堡屯東南,其南300米為寇河,建於一山丘上。葉赫復振,明廷極力羈縻籠絡,倚為禁止,稱作海西衛。但其聯結土蠻侵襲哈達,遭明軍伏攻,清佳努、揚佳努及二子被斬殺。布寨、納林布祿繼為貝勒,再襲哈達,又遭明重創,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糾結哈達、烏拉和輝發,長白山二部的珠舍里部和納殷部,以及蒙古部落中嫩江三部的科爾沁部首領翁果岱、莽古斯、明安,錫伯部和瓜爾佳部,共九個部落組成聯軍,發兵三萬餘人,軍分三路,進攻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於古勒山慘敗,被斬殺四千餘人,損失戰馬三千餘匹,鎧甲千副以上,布寨、納林布祿死,烏拉首領布占泰被俘。布揚古、金台石繼,欲破建州一統女真之勢,爭斗紛繼。努爾哈赤曾三征葉赫,明萬曆47年(1619 年)八月,雖有明廷礙擾之困,建州再征葉赫,戰鬥異常慘烈,努爾哈赤派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諸子侄統兵攻取葉赫西城,自己親自率軍攻打葉赫東城。東城破,金台石被斬殺。西城布揚古降。葉赫部民遷入建州編籍,共傳八世十一貝勒的葉赫部滅亡。滅亡葉赫,標誌著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明廷企圖使女真各部分而治之的政策遭到徹底失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