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脈

心房顫動(房顫)發生後脈象也隨之變化,出現多種異常脈象。由房顫而形成的脈象叫房顫脈。

房顫脈
心房顫動(房顫)發生後脈象也隨之變化,出現多種異常脈象。由房顫而形成的脈象叫房顫脈。
房顫通過心電圖確診,脈象靠三指體會。由於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確診房顫時,此時切脈可以獲得客觀、規範、明確的脈象信息,對於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臨床常見的房顫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種,脈象不盡相同。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室率多在100~180次/分之間。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心電圖可確診。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脈率>100次/分(脈率少於心率,脈短絀),快慢不一;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散亂,錯雜不齊,脈率無法數清。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正與中醫怪脈的解索脈和28病脈中的散(澀)脈相合。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心室率已下降,脈率一般在60~100次/分之間,脈律雖不齊,但脈率漸可數清,快慢不等,脈力不勻。此時已無浮大散亂之象,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的脈搏跳動中,指下應指不足、短小無力、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短止而澀,沉細難尋。此慢性持續性房顫脈當為澀(短)脈。
慢性房顫,當脈率下降至60次/分以下時,會變得慢而節律相對規則。此時脈律相對規整,脈力相對均勻,脈率遲緩。指下呈現遲(細)沉澀(短)之脈象。因室率遲緩,容易合併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時脈象,遲細短澀而一止。此止脈,或是“遲緩一止,止無定數”之結,或是“脈來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是結代脈同見。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脈形可細,脈位可沉,脈率必遲。
房顫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醫雜誌》2010年第51卷第2期P185-186)
心房顫動(房顫)臨床常見,若發生後脈象亦隨之變化,出現多種異常脈象。由房顫而形成的脈象叫房顫脈。房顫通過心電圖可確診,而脈象要靠三指體會。由於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診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所診斷的脈象則各異。當確診房顫時,此時切脈可以獲得客觀、規範、明確的脈象信息,對於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很有幫助。因臨床常見的房顫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種,故脈象不盡相同。
1 陣發性房顫脈相當於解索脈和散、澀(短)脈,非促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室率多在100~180次/分之間。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心電圖可確診。脈診時脈律絕對不規則;脈率>100次/分(脈率少於心率,脈短絀),快慢不一;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散亂,錯雜不齊,脈率無法數清。此陣發性快速房顫脈正與中醫怪脈之解索脈和28病脈中的散(澀、短)]脈相合。 解索脈 :解索脈乃怪脈之一,其脈象特徵如何?高校五版教材《中醫診斷學》:“脈在筋肉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之狀,這是一種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即解索脈是一種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快慢不一,乍數乍疏;脈力不勻,強弱不等的紊亂脈象。恰為快速房顫時之脈象。
散脈散脈乃28病脈之一,脈象特徵如何?《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六版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即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整,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勻的散亂脈象。
散亂無序,快慢不均,強弱不勻,與解索脈脈象一致;解索脈即散脈,故散脈亦系快速房顫脈。陣發性快速房顫,因心音強弱不等,脈搏亦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漸重漸有,可謂浮大;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漸輕漸無,可謂短小。強弱之間形成浮短雜亂之脈,故快速房顫脈,還應包括澀(短)脈。
澀(短)脈:《脈經》:“澀脈……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即澀具散象,澀即浮短、短止之複合脈;澀中有散、散中有澀,散澀並見。此等脈象正系房顫脈,而陣發性快速房顫脈以散澀脈最突出。
非促脈:快速房顫,室率快速而亂,脈率>100次/分,且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故部分學者將快速房顫脈稱為促脈。如史大卓等《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促脈可見於心率較快的各種早搏、快速房顫等。”因促脈只是“數中一止”,除間歇之外,其餘脈律相同,強弱大小一致,無短亂之象,故稱促脈欠妥。
2 持續性房顫脈相當於澀(短)脈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心室率已下降,脈率一般在60~100次/分之間,脈律雖不齊,但脈率漸可數清,快慢不等,脈力不勻。此時已無浮大散亂之象,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的脈搏跳動中,指下應指不足、短小無力、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短止而澀,沉細難尋。此慢性持續性房顫脈當為澀(短)脈。
澀脈:澀脈在28病脈中是一種複雜難辨的常見脈象,本身是一種複合脈。無論是陣發性快速房顫、還是慢性持續性房顫,其脈皆澀。《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曰: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叄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六版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云:“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不暢,脈律不齊和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慢性房顫,當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呈現短小無力,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短止艱澀,沉細難尋,此正澀(短)脈。
短脈: 短脈雖屬28病脈之一,並非單獨出現,而是與其他病脈相合構成或散或澀的複合脈。《脈經》:“澀脈……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瀕湖脈學》云:“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診家正眼》:“短脈澀小。”即短脈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
快速房顫,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此時寸關尺三部有了“浮而短”之澀脈。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搏浮大散亂之強雖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從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調。此即“短而止”之澀脈。
止脈:間歇脈,亦稱歇止脈。持續性房顫,室率下降,脈率減慢,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故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的歇止脈象。此止脈正澀短脈,“叄伍不調名曰澀”、“短脈澀小”、“澀脈……短而止”,實則澀脈。但此房顫間歇之澀脈最易誤診為早搏間歇之“結代脈”。房顫脈與早搏脈鑑別要點:慢性房顫之間歇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叄伍(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並見。早搏之間歇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餘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此正是區別之關鍵。朱文鋒《中醫診斷學》云:“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
3 慢性房顫之結代脈
慢性房顫,當脈率下降至60次/分以下時,會變得慢而節律相對規則。此時脈律相對規整,脈力相對均勻,脈率遲緩。指下呈現遲(細)沉澀(短)之脈象。因室率遲緩,容易合併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時脈象,可謂遲細短澀而一止。此止脈,或是“遲緩一止,止無定數”之結,或是“脈來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是結代脈同見。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脈形可細,脈位可沉,脈率必遲。
4結語
綜上所述,房顫時因心室率不同,脈率不一,出現多種不同脈象。陣發性快速房顫脈,脈率>100次/分,相當於怪脈之解索脈和28病脈中的散(澀短)脈;慢性持續性房顫脈,脈率在60~100次/分,相當於澀(短)脈;而慢性房顫合併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時,脈率<60次/分,可以出現結澀或結代而澀之脈。
參考文獻
&#91;1&#93;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91;J&#93;.河北中醫,2004,26(7):545,545
&#91;2&#93;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91;J&#93;.中醫雜誌,2000,41(1):60,60
&#91;3&#93; 金棟.房顫脈初探&#91;J&#93;.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9,5(10):12,12—13
&#91;4&#93; 金棟.間歇脈探討&#91;J&#93;.浙江中醫雜誌,2001,36(6):232—233,233
&#91;5&#93; 史大卓,高思華主編.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91;M&#93;.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77
&#91;6&#93;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91;M&#93;.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1—10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