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戶肯村有耕地總面積19,978.00畝(其中:田1,594.00畝,地18,384.00畝),人均耕地4.20畝,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57,761.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513.00畝,其中:茶園面積803畝,(其中:可採摘面積803畝)、橡膠面積5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95畝,主要種植甘蔗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249戶通自來水,有712戶飲用井水,有95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95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1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75.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3戶(分別占總數的27.51%和20.18%)。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和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部分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16輛,機車69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75.8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75.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7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3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67萬元,占總收入的86%;畜牧業收入177萬元,占總收入的6.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70頭,肉牛134頭,肉羊1024頭);林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18萬元,占總收入的4.1%;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1%。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0人,其中:在省內務工77人。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1032戶,共鄉村人口4770人,其中男性2416人,女性2354人。其中:農業人口4770人,勞動力233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傣、彝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38人,彝族199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870人,參合率90%;享受低保20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2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6所,校舍建築面積2,601.00平方米,擁有教師26人,在校學生人,距離鎮中學397.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91人,其中小學生665人,中學生126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27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00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有固定資產10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和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4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0人,少數民族黨員8人,其中男黨員54人、女黨員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文書組成,下設20個村民小組。村內有1個婦女組織,1個治安聯防隊。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10人。
新農村建設
2004年以來,該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我市以“三村”工程建設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方案,按“十四個一”的總體要求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__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人畜飲水困難;2、交通道路、文化衛生條件滯後,嚴重阻礙著村寨的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30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5000頭、牛1000頭,羊1000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