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雙殺效應

戴維斯雙殺效應

戴維斯雙殺效應,有關市場預期與上市公司價格波動之間的雙倍數效應—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戴維斯家族稱作的雙殺效應。在市場投資中,價格的波動與投資人的預期關聯程度基本可達到70%-80%。而不斷抬高的預期配合不斷抬高的PE定位水平,決定了價格與投資人預期之間的非線性關聯關係。以前這個現象被稱作市場的不理性行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市場的理性短期預期導致的自發波動。

基本信息

基本概念

戴維斯雙殺效應戴維斯雙殺效應
英文名稱:DavisDoublePlay
從雙高到雙低的循環,喜歡成長股的投資者要注意這種負循環的出現。變化因素典型的就是公司進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和市場進入熊市,市場預期值降低。一旦公司走向成熟市場預期下降,典型表現可以是幾年內利潤翻倍而股價不漲,這種事很多,也讓很多人費解。這種情況還不錯,最壞的可能是公司收入利潤下降,或不穩定,那么假定利潤下降一半,EPS從2元降到1元市場預期可以迅速回歸,PE從60到10,那么股東的損失會非常大,那么上個例子就倒了過來,也就是股價可以跌到原先的十二分之一。
現在市場中有唯成長是從的傾向。說不上好還是不好,但是投資者應該明白什麼是可持續的高質量的成長,哪些是不可持續的,只有那些競爭中獲勝的,競爭力增強的,市場占有率擴大的良性增長才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而那些變化不定的不能持續的,將會帶來損失,遠比你想像的恐怖。盲目的給予成長股不切實際的高預期將會帶來滅頂之災。畢竟長期來說市場只會給予那些明確可預期的成長給以超出一般水平的溢價。

操作策略

以低市盈率買入潛力股票,待成長潛力顯現後,以高市盈率賣出,這樣可以盡享EPS和PE同時增長的倍乘效益。雙殺並非戴公獨創,事實上很多投資家都有類似策略,但是戴公卻神乎其技,憑此名滿天下。雙殺和巴菲特“永恆價值”相比,顯然世俗化了很多,但是對於新興市場的投資者,或許雙殺更實用一些。
雙殺把買入價格放在企業質量之前,強調低市盈率,其實暗含了很多安全邊際的保護。對PE提高的期待使得不會輕易陷入“雪茄菸蒂”的陷阱。賣出策略提醒投資畢竟不是婚姻,再長的持股期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還是要離場

操作方法

戴維斯雙殺效應戴維斯雙殺效應
戴維斯的操作,以10PE買入每年增長10-15%的公司,五年後市場會給這公司更高的預期,便會以13甚至15PE買入,此時戴維斯賣出,其獲利率是相當可觀的。相反,很多人以30PE買入期望每年增長30%以上的所謂成長股,六年後的獲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因為在成熟的經濟體,期望一個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淨利潤增長率,以攤薄其PE水平的難度是很大的。
10倍PE10、12、14、16、18(此時的價格很可能在12元)--轉折20PE*2.5元=50元---100元即由12---50元--100元,獲利4倍--8倍,
而淨利潤只是轉折性地由10%/年增長到40%,同時雙殺中的PE變成了20,即戴氏雙殺的高獲利度在於其PE的大幅提高,而淨利潤的拐點大幅增長即是催化劑

核心要點

其核心是PE安全邊際隨著市場的調整自我進行調節。
當市場單邊上揚的牛市時候,市場整體估值的安全邊際是不斷上移的,也就是說PE的合理估值也在逐步上調,假設04年低糜的時候是10倍PE,05年好轉的時候可能市場20倍的PE都能接受了,06年也許30倍都無所謂,到了07年40倍也不算瘋狂了,真是可怕,那時候上千倍的PE都能讓人狂追。但是市場下跌的時候,人們對PE的要求也就越來越低,更加追求安全的區域,PE的合理估值範圍也逐步下移,戴維斯雙殺效應的恐怖正在於此。
從高PE估值的高位往下調整的時候,你會發現股價就算大跌也還是到不了合理估值的範圍,這是因為人們對於PE的要求已經降低了,打個比方,在瘋狂的時候,假設股價是100,PE是40,這個時候開始大幅調整,市場對於PE的安全邊界要求更低,這個時候也許只有20了,你手裡的股價這個時候也調整到60,但是請注意,如果對應40倍PE到20倍的PE,你的股價應該砍到50才合理,可你才到60,對於你來說,去調了40%已經大傷筋骨了,可是別以為調整到位了,還沒到市場合理估值的PE呢。
戴維斯雙殺說的就是當股價大幅調整時候,市場PE的安全邊界也在加速下移,讓你的調整甚至還趕不上它的調整,這是最恐怖的事情,更為慘烈的是,這一切還才剛剛開始。

經典案例

戴維斯雙殺效應戴維斯雙殺效應
2003年底的時候,諾德·安博特資產管理公司開始注意到蘋果公司。當時的市場情況是,由於傳統的高成長性行業已經連續下跌幾年,因此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多數同一行業的公司備受市場冷落。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底的時候,包括瑞銀、JP摩根等多家知名投資銀行當時均給予蘋果公司中性評級,不難看出,這個時候整個市場都是不看好這類傳統的高科技公司的。
但諾德·安博特最為看重的還是蘋果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蘋果公司的一位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曾說:“蘋果公司代表了個人電腦的發展趨勢,它是第一個集成了WiFi和藍牙功能的電腦,蘋果公司始終走在技術的最前列。
”而Ipod上市後風靡全球的事實也印證了諾德·安博特當時的判斷。
除了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堅決肯定之外,另外一個最吸引諾德·安博特的地方就是蘋果公司當時的股價。該股當時在納斯達克的市場交易價格僅有13美元左右,其市盈率、市淨率都低於當時市場的平均水平。從2003年底到2004年年間,諾德·安博特陸續買入大量蘋果公司股票,建倉的成本在13到17美元之間,建倉結束以後便開始耐心等待。
奇蹟發生了,Ipod面世以後,立即以其精美簡潔的外觀、更大的存儲空間、超強的音質效果以及通過iTune進行線上下載的強大功能迅速風靡全球,給蘋果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看到這種情況,很多投資機構開始大舉跟進,部分知名投行也將對蘋果公司的評級結果由“中性”修改成了“買進”。蘋果公司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開始水漲船高,節節攀升,到2005年底的時候,蘋果公司的股價已經飆升到70美元左右,今年年初時曾一度升至將近85美元左右,較2003年底的時候翻了6倍還多。
從2005年中旬,蘋果公司的股價上升到40美元以後,諾德·安博特就開始陸續減倉了,因為諾德·安博特認為這一價格已經超過公司給定的價值區域,到2005年底的時候,諾德·安博特已經將持有的蘋果公司8成的籌碼拋出,今年年初又拋售了剩餘的一部分,已經全部清空,這筆投資自然是相當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諾德·安博特全部清空蘋果公司的股份以後,多家投行卻給予其買入的評級。比如,包括高盛花旗等幾家知名研究機構在發布的報告中,都將對蘋果公司的評級由原來的中性或者持有全部升級為買進。
投資就是投資。業績的短期波動性更應該與長期趨勢配合在一起。而相對公司的股價大幅波動,投資人自身的短期業績預期頻繁波動所帶來的“戴維斯雙殺效應”更是投資行為中應該注意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