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的學術流派

戰略管理的學術流派,這個階段對應於戰略管理歷史時期的第一階段,主要有自然選擇學派和邏輯漸進學派。

原始的戰略概念和戰略規劃階段

自然選擇學派

自然選擇學派的觀點是:外部環境及其變化是決定戰略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於大多數組織,包括大型企業都不能影響自己的經營環境,而只能受制於環境並根據其變化作出相應的對策,所以,戰略的形成過程類似於物種的自然選擇的過程。

雖然有些企業事先沒有明確的計畫和打算,而且通過對一系列經營行為的總結而使戰略自然得以形成,也確實有一些企業靠偶然的機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與物種進化過程畢竟有很大的差別,企業有能力預測環境的某些變化趨勢以及競爭對手的行為,並以此為基礎調整企業的行為和戰略,從而形成理性的競爭。

邏輯漸進學派

邏輯漸進學派的觀點是:企業不能用一個正規化和形式化的模型來研究戰略管理,通過連續觀察環境變化,並採取小步驟的調整而保持組織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

從戰略管理的研究重心看,其它劃分方法的環境學派也屬於這個階段,不是將戰略的制定歸結為組織內部的某個成分,而是重點研究組織所處外部環境對戰略制定的影響。在他們的研究中,組織和領導成為被動成分,戰略源於組織受環境影響的被動反應。組織必須適應環境,並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位置。他們認為,事實上並不存在組織內部的戰略者,也不存在任何內部的戰略過程和戰略領導;環境迫使組織進入特定的生態位置,從而影響戰略,拒絕適應環境的企業終將死亡,從本質上講,這就是自然選擇學派的觀點,因此可以認為他們屬於一個學派。

理性的戰略管理階段

資源配置戰略學派

資源配置戰略學派是西方企業戰略研究的主流學派之一,代表人物安索夫突出強調了錢德勒關於戰略是目標與資源配置統一體思想中的資源配置。基本觀點是:經營戰略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是現有資源和計畫資源的布置以及外部環境和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表明企業組織如何實現企業目標。戰略行動就是組織通過改變內部資源配置和行為方式,使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建構起環境、組織和戰略相互適應的模式。企業大計畫包括目標、戰略、方針三部分,而戰略由經營領域、資源配置、競爭優勢、協同作用四部分組成,其中資源配置起著關鍵作用。

目標戰略學派

目標戰略學派也是主流學派之一,代表人物安德魯斯認為戰略是由目標、意志或目的以及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針、計畫所構成的一種模式。基本觀點是:經營戰略的主題是確定和實現企業的長期目的和目標。強調錢德勒教授關於戰略是目標與資源配置統一體思想中的戰略目標。

競爭戰略學派

競爭戰略學派,是國內介紹最多的主流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波特認為直接決定企業競爭狀態的因素是潛在的進入者、替代品、供應商、購買者和產業內部競爭。基本觀點是:競爭戰略的關鍵是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為確立競爭優勢而採用的競爭戰略可以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總成本領先戰略,即通過規模經濟和取得市場占有率,使全部成本低於競爭對手;二是差異化戰略,即生產出該產業中其他企業所沒有的獨特的產品,形成獨家經營的市場;三是專一化戰略,即將經營目標集中到整個市場的某一部分,在這一部分建立起自己產品的成本領先或者產品差異化優勢。

計畫設計學派

計畫設計學派的觀點是:企業應該通過高度系統化的計畫方式或其它的理性分析方法來形成戰略,也就是說,戰略應該是理性分析的產物。

但是,理性分析方法對企業戰略管理層要求很高,必須能夠客觀地評價企業自身和環境,能夠從眾多的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戰略並加以實施;同時,該種方法過於複雜,使分析過於形式化和定量化並且不容易形成組織成員的共識。

進一步分析可知,其它劃分方法把計畫設計學派分割成計畫學派和設計學派,並形成獨立的學術體系,其中設計學派認為,戰略是對公司實力和機會的匹配,是領導者有意識的但非正式的構想過程。該學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模型。該模型考察了企業面臨的威脅和機會(外部評價)以及企業本身的優勢和劣勢(內部評價),充分體現了組織內外部關係對制定戰略的重要性。但設計學派將戰略管理靜態地劃分為戰略形成和戰略實施兩個階段,割裂了它們之間的動態聯繫。而計畫學派則把市場環境、定位和內部資源能力視為制定戰略的出發點。但它認為企業戰略的制定過程應該是一個正規化、條理化的計畫過程,不應該只停留在經驗和概念的水平上。比如,企業應採用什麼方法去評價自己和外部環境,以保證對SWOT的分析是客觀的;哪些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對企業最具有戰略意義等等。基於這樣的理念,計畫學派引進了許多數學、決策科學的方法,提出了許多複雜的戰略計畫模型。另外,根據定位學派的創始人和基本思想,可以判斷它就是競爭戰略學派,只不過換了一種稱呼而已。

動態的戰略管理階段

本階段克服了前一階段對戰略管理靜態描述的缺陷,將戰略管理的理論逐步轉為動態地研究戰略管理的過程和模式,主要有過程學派。

所謂過程學派,就是認為戰略的形成與發展是思想和行動、控制和學習、穩定與改變相結合的藝術性過程。它的代表人物明茨博格利用雕塑的想像,將自己的戰略形成的概念與計畫設計學派的觀點進行比較,綜合了自然選擇學派和邏輯漸進學派的觀點,認為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可以合併為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學習過程,創造性的戰略自然得以形成。正是因為這樣,其它劃分方法才把過程學派稱為學習學派。

但是,由於過程學派忽視系統分析的作用和過分強調直覺和遠見的作用,人們可能陷入神秘主義,從而忽視理性的作用。

創新的戰略管理階段

所謂創新的戰略管理,實際上是受到創新理論學派熊彼特的影響,而發展成的戰略管理思想,提倡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主要有創新戰略學派。

創新戰略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魯克、彼得斯和奧斯汀。基本觀點是:戰略是面向未來的,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創新是戰略管理的重要方法。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用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進行企業戰略管理。在企業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思維,如何對創新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失敗和風險進行預測與管理,是戰略管理的中心內容。

戰略管理的行為科學階段

戰略管理髮展到行為科學階段,主要考慮了人在戰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認知心理學派、企業文化戰略學派和社會文化戰略學派等。

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B.費希霍夫、R.M.霍格斯等在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探索人的心理活動對戰略選擇行為的影響。基本觀點是:企業戰略選擇是由戰略決策者運用自身邏輯判斷和思維能力處理決策信息,作出戰略選擇的一個過程。對於戰略選擇者來說,由於自身存在著許多會導致其處理決策信息的偏見性心理因素,因而作出不合理的戰略選擇。而這些偏見性心理因素主要有對控制的幻想、過分自信、事後認識和可利用性等。

企業文化戰略學派

企業文化戰略學派的代表人物是R.T.帕斯卡爾、A.G.阿索斯、希克曼、席爾瓦等。基本觀點是:只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與戰略取向的有機結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戰略管理的效果最佳。如果企業文化是停滯的,就無法建立進取性的戰略,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企業戰略;如果文化有活力,但若價值觀與戰略取向不盡相同,可以對它們進行調整。

社會文化戰略學派

社會文化戰略學派的基本觀點是:通過不同層次的文化對個人、群體、社會三者之間的影響和作用的比較分析來研究人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這種作用。儘管社會文化戰略學派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它的影響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

然而,在其它劃分模式中,還有企業家學派和權力學派,企業家學派認為,具有戰略洞察力的企業家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許多成功企業沒有系統的、成文的戰略,但它們同樣經營得很好,這與管理者對企業基本價值以及存在原因的信念是息息相關的。企業家學派的最大特徵在於強調領導的積極性和戰略直覺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將戰略制定歸功於個人直覺;另一方面認為不存在規範的戰略制定過程。能使一個企業在某個環境中獲得成功的領導,並不一定在另一個企業和另一個環境中也能取得同樣的成功。如果一個企業遇到了經營困難,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一個新的具有直覺力的領導。而權力學派認為整個戰略制定的過程實際上是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團體運用權力、施加影響和不斷談判的過程。對戰略制定發生作用的不再是某個人,如設計學派中的企業主管,計畫學派中的計畫者,定位學派中的分析家和企業學派中的企業家,而是一群人。這一群人利用自己的權勢既爭權奪勢又妥協合作,使得戰略制定過程成為談判和討價還價的過程,這時組織的活動不再受某一共同利益的驅使,而是受一些局部利益的驅使。在這種情況下,總是存在對戰略認識的爭議,不存在共同認可的戰略意圖,很難形成統一的戰略和對戰略的執行活動。但是,從本質上講,不管是權力學派還是企業家學派,它們都強調人的認知心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企業家學派和權力學派也屬於認知心理學派。另外,認識學派和文化學派只是認知學派和企業文化戰略學派的別稱而已,它們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

現在,還有的學者認為,企業戰略制定過程是一個典型的由一系列因素構成的集合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某一特定類型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採取了某一特定行為,恰好與某一特定類型的環境相吻合。這似乎應該稱為綜合學派或者權變學派。然而可以預言的是,面對技術創新加劇、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多樣化、網路對社會生活方式以及商業活動的巨大衝擊,戰略管理的理論在逐步由靜態轉為動態,由戰略制定與實施相分離轉為相結合,由單一轉向綜合等等以後,還將面臨新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