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背景
第一階段:1993年比爾·柯林頓政府提出“全面接觸”,目標是通過“接觸”把中國納入現存國際體系。當時,中美的接觸是試探性的,合作很有限。在柯林頓第二任期,兩國均想讓戰略定位上一個台階。1997年《中美聯合聲明》中,兩國確立了“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定位。然而,由於中美在諸多戰略問題存在重要分歧,“戰略夥伴”定位受到美國國內各派力量的嚴重質疑。最終,“戰略夥伴”此後不再被提及。
第二階段:2001年喬治·沃克·布希上台初期,曾單方面把中美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但鑒於中美存在的諸多共同利益,“戰略競爭對手”定位太過於簡單化,很快就被布希總統自己否定。此後,布希提及中美關係時總用“複雜”一詞形容。2005年,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概念,是中美戰略定位的第二個階段。佐利克建議,美國目前的任務是讓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一員。實際上,“利益攸關方”定位是“兩面下注”政策:一方面積極與華合作,另一方面防範中國崛起。
第三階段:歐巴馬上任以來,中美都有意讓中美關係再上新台階,對中美戰略定位的問題再次凸顯。2009年4月倫敦G20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把中美關係定位為“積極、合作、全面”,但戰略定位問題仍然沒解決。“接觸+防範”或“兩面下注”的對華政策,是中美戰略互不信任的根本原因。歐巴馬外交團隊深刻地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
提出概念
2009年9月,針對美中戰略不足的狀況,美國國務院第二把手斯坦伯格提出了“戰略再保證”(也有翻譯成“消除戰略疑慮”)。斯坦伯格當時說,“戰略再保證”意味著必須設法突出和強調美中共同利益之所在,同時以直接的方式著手化解不信任產生的根源,無論是政治、軍事或經濟問題。
長逾6000字的《聯合聲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戰略再保證”的精神,《聯合聲明》從兩國關係,建立與深化戰略互信,經濟合作與全球復甦,地區及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五大方面,重述兩國的各種共識與關係發展與合作的目標。
《聯合聲明》寫道:“雙方認為,培育和深化雙邊戰略互信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發展至關重要。在雙方討論中,中方表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美方重申,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雙方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處理有關分歧,並按照國際人權文書促進和保護人權,決定於2010年二月底前在華盛頓舉行下一輪中美人權對話。”
解析評論
美國
猶如2005年時任副國務卿佐立克提出“利益相關者”一樣,在美國外交學界引起熱議。 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認為,“戰略再保證”實際上比“利益相關者”還後退了一步,因為前者只是著眼於眼前的問題,而不是著眼長遠。
中國
北京大學國家關係學院國際安全研究項目主任朱鋒指出,所謂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可以說是中國對“戰略再保證”提法的回應。中美兩國承諾彼此本著合作與夥伴的精神對待共同挑戰,就是對“戰略再保證”的充分解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萊儀認為,“戰略再保證”出台沒有在歐巴馬政府內部協調好。
曾在柯林頓政府中擔任白宮國安會東亞事務資深官員的李侃如表示,目前美中關係主要是聚焦於在經濟金融、清潔能源、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具有全球戰略重要性的問題,雙方都想尋求務實合作,減少緊張因素。這並不意味著兩國關係會提升到“戰略夥伴”,但兩國在重大問題上可能比過去有更有效的關係。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說,接受“戰略再保證”的概念以後,中國將面對美國在人民幣匯率,在伊朗、朝核等諸多問題上提出的更多壓力。在未經深入談判前,中國不會貿然接受。
深層內涵
查一查權威的劍橋英語詞典,動詞“再保證”(reassure)(其名詞形式“reassurance”)的意思是“使某方或者某人因為去除了擔心而舒適”。換句話說,美國目前對中國充滿了擔心,不舒適,為了做到舒適,需要“保證”。
這些年來,諸如“再保證”本來已經是中美關係中的一個經常出現的辭彙。小布希政府時的“戰略經濟對話”和現在歐巴馬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就是為了讓中國對美國“再保證”。
美國要求中國做的“戰略再保證”是比較具體和戰略性的,可概括為一句話,中國增加自己的真實意圖,即透明度,不但現在而且今後不挑戰美國的霸權,同時繼續增進與美國的合作。
歸根到底,對美國而言,與中國的合作限定在幫助美國應對當前挑戰和維護其所主導的秩序範圍之內。這是“戰略再保證”和“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的共同之處。否則,中國將被視為“不負責”或“秩序破壞者”而遭遇遏制。美國重新重視東亞的地緣意義就在於此。
政策背後
有些人試圖把“戰略再保證”描繪成一個片面的方案,以處理美國和中國在安全問題上摩擦增多——如美國海軍進入中國聲稱的專屬經濟區——的趨勢。有些人認為這是安撫中國的機制,減輕中國對大量美元資產安全的擔憂。但還有另一種解釋。考慮到歐巴馬政府在雙邊接觸中對人權問題的輕描淡寫,在類似氣候變化或伊朗的許多其他“重要”問題上不斷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這些討論背後潛在的一個問題是“戰略再保證”與中國自己的政策重點相符還是相悖。中國一直在呼籲國際夥伴和談判方在處理關係時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核心利益”包括:國家制度與國家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經濟和政治持續崛起的積極外部環境。
如果美國的“戰略再保證”意味著向中國確保美國不會挑戰中國這些政策重點,尤其是尊重被北京視為重中之重的維護當前制度這一點,則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改變。中國問題學者阿倫·弗里德伯格曾指出,政治自由化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與中國接觸中重要的潛在政策目標。
由於美國政策制定者常常不能準確了解中國真正關切的重點,因而制定出的相應政策往往不適當,無法充分利用本可以促進美國利益的槓桿。
未來發展模式
氣候變化不會突破 能源合作深化
美國人對歐巴馬訪華具體成果的最大期待是雙方在氣候變化和能源合作方面取得突破,但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日前已經潑了冷水:兩國不可能就氣候變化簽署雙邊協定。美國學者普遍預期,雙方會在碳捕捉、電動汽車等能源合作的具體項目上取得進展。
遏制貿易摩擦 人民幣施壓升溫
歐巴馬訪華期間雙方在經濟問題上的議題,除了共同關心的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復甦外,美方關注經濟平衡增長、人民幣匯率問題,中方關注貿易保護主義、美元走勢與中國在美投資安全。
共同對付核擴散 中國助阿富汗維安
歐巴馬提出“無核世界”構想,把核不擴散問題作為美中合作的重大議題,尤其是朝核、伊核問題更是歐巴馬此行的安全議題的重中之重。
中國重核心利益 台灣議題無意外
過去兩年發生的拉薩和烏魯木齊暴亂,使西藏和新疆問題突顯,中方希望美方承諾不要支持西藏和新疆的分離主義勢力。台灣、西藏、新疆問題,已被中國列為關係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的重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