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黨爭與憲爭

(1975-),男,山東定陶人,徐州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7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 近年來,主持教育部課題和江蘇省社科規劃課題各1項,省廳級課題2項,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

內容介紹

《戰爭?黨爭與"憲爭"》運用博弈論的研究方法,以抗戰時期憲政運動為研究對象,將其放在抗戰時期戰爭、黨爭與政爭相互交織的特殊背景下,通過對各派政治力量複雜的博弈互動的分析,透析各派政治力量在其憲政話語背後的利益訴求、博弈策略和博弈效果。

作者介紹

祝天智 (1975-),男,山東定陶人,徐州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7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近年來,主持教育部課題和江蘇省社科規劃課題各1項,省廳級課題2項,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在《中國行政管理》、《天津社會科學》、《江蘇社會科學》、《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作品目錄

在創新語境中努力引領先鋒學術(總序)序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價值(一)問題的提出(二)本書的研究價值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一)新中國成立前對抗戰時期憲政運動的研究(二)新中國成立後大陸的研究(三)台灣的研究(四)國外的研究 三 本書的研究方法 四 本書的預期成果和創新之處 五 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和框架(一)概念的界定:憲政與憲政運動(二)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一章 抗戰前憲政觀念的傳播及追求立憲實踐的發展 一 晚清憲政思想的引人與預備立憲運動的興起(一)晚清憲政觀念的引入和傳播(二)晚清預備立憲運動的興起 二 民國成立至抗戰前憲政觀念的傳播及追求憲政實踐的發展(一)革命黨的憲政觀及其憲政實踐(二)抗戰前自由主義知識精英的憲政訴求 三 本章小結第二章 抗戰時期憲政運動興起背景分析 一 合法性不足的弱勢獨裁:憲政運動興起的制度背景(一)孫中山的訓政理念及國民黨對它的“繼承”(二)作為弱勢獨裁的國民黨訓政體制及其合法性危機(三)國民黨的憲政許諾及其困境 二 國共妥協與有限合作(一)國共妥協和有限合作機制的建立(二)國共有限合作機制對抗戰時期憲政運動的影響 三 各派政治勢力博弈策略的調整與抗戰初期的有限民主化(一)各派政治勢力博弈策略的調整(二)抗戰初期中國政治的民主化趨向 四 中間黨派的憲政訴求(一)抗戰前中間黨派對民主和憲政的追求(二)抗戰開始後中間黨派憲政訴求的增強 五 國際政治中民主與獨裁的較量與民主國家的影響和示範效應(一)國際政治中民主與獨裁的對立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二)抗戰開始後美、英對中國的影響與示範效應 六 本章小結第三章 第一次憲政運動高潮 — 屆四次國民參政會上的博弈與憲政運動的興起(一)政治局勢的變化與國共博弈策略的調整(二)一屆四次國民參政會上的博弈與憲政運動高潮的驟然興起 二 中間黨派對憲政的推動及其憲政設計(一)中間黨派對憲政的推動(二)中間黨派的憲政設計:“期成憲草”與“五五憲草”之比較 三 共產黨對第一次憲政運動高潮的因應及其憲政設計(一)共產黨對憲政運動高潮的因應(二)新民主主義憲政與“五五憲草”之比較 四 本章小結第四章 憲政運動的回潮與中間黨派的聚合化 一 國民黨控制的加強與憲政運動的回潮(一)國民黨控制的加強(二)第一次憲政運動的回潮 二 國共策略的調整與摩擦的加劇(一)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與國共策略的調整(二)國共摩擦的加劇 三 中間黨派的聚合化(一)統一建國同志會:中間黨派聚合的第一步(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間黨派的聚合化 四 本章小結第五章 第二次憲政運動高潮 一 國共摩擦的再起與國民黨“立憲”程式的重啟 二 人權和法治:中間黨派的憲政追求(一)爭取言論和身體自由的抗爭(二)爭取法治的努力 三 從旁觀到參與:共產黨策略的轉變 四 政治文化的衝突與公共輿論的多元化(一)國民黨:“沒有了國民黨,那就是沒有了中國”(二)共產黨:“新民主主義憲政就是三民主義憲政”(三)中間黨派:“中國需要真正民主政治” 五 本章小結第六章 “聯合政府”口號的提出和憲政運動之轉向 一 國內外局勢的發展和政治格局的轉換(一)國民黨的軍事潰敗與政治危機(二)美國插手國共關係並向國民黨施壓(三)中共的壯大與國共實力之消長 二 “聯合政府”的提出:中共策略的調整 三 國民黨的對策:加快制憲步伐與主導制憲過程 四 中間黨派的策略:政治民主化與軍隊國家化並舉 五 各派圍繞“聯合政府”的博弈:從國共談判到政治協商會議 六 本章小結第七章 憲政運動之終結 一 國民黨的策略:“戡亂”與“制憲”、“行憲”並舉 二 共產黨的對策:抵制與“解放”齊進 三 中間黨派之兩極化 四 政治秩序的重組與憲政運動的終結 五 本章小結第八章 結論與啟示 一 結論(一)抗戰時期憲政運動對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推動(二)抗戰時期憲政運動何以未達立憲之目的 二 啟示主要參考文獻 一 民國時期的報刊 二 資料彙編和資料集 三 相關人物的年譜、日記、傳記、著作及文集 四 相關中文研究論著 五 相關譯著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