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高19.2~28.9厘米,銑寬11.4~18.7厘米。這組青銅編鐘共七件,鐘體為合瓦形,上窄下寬;橋鈕、鉦部無紋飾,其兩邊飾圓枚36個,鼓部及舞部飾蟠蛇紋;成組且保存尚好,為越國仿中原樂器的典型代表。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高19.2~28.9厘米,銑寬11.4~18.7厘米。這組青銅編鐘共七件,鐘體為合瓦形,上窄下寬;橋鈕、鉦部無紋飾,其兩邊飾圓枚36個,鼓部及舞部飾蟠蛇紋;成組且保存尚好,為越國仿中原樂器的典型代表。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高19.2~28.9厘米,銑寬11.4~18.7厘米。這組青銅編鐘共七件,鐘體為合瓦形,上窄下寬;橋鈕、鉦部無紋飾,其兩邊飾圓枚36個,鼓部及舞部飾蟠蛇紋;成組且保存尚好,為越國仿中原樂器的典型代表。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編鐘是大型的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秦漢。
發現過程 特點 歷史概述一九七八年在隨州近郊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出一套重五噸、完整無缺的編鐘,一九八一年在擂鼓墩二號墓,又發現一套三十六件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是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現存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達到...
概述 歷史考證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
簡介 歷史發展 形制特點 代表 象徵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現藏湖北博物館,...
出土過程 結構特點 文物價值 文物交流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
簡介 代表 象徵 評價 已知最早發明時間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
出土過程 結構特點 文物價值 文物交流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岩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
歷史背景 墓葬結構 挖掘過程 出土文物 歷史價值戰國嵌錯金銀銅編鐘是1972年出土於重慶市涪陵區小田溪的戰國時期的 一種禮器、樂器,現由川省博物院收藏 。
基本信息 文物鑑賞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