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後,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布幣初期製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後期製作益精,首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由尖足漸變為平足,繼而為圓足,並且考慮到錢幣的流通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於繩穿提攜,易於流通。
先秦布幣上普遍鑄有銘文,用以識辨。先秦時期以泥子范鑄幣,錢文山工匠刻在細泥片上,燒製成陶范,再澆注銅液。因錢文山工匠手刻,故刀刻筆劃上有鋒棱,橫截面呈△形,筆划起止處有明顯的尖狀收筆痕跡。因此在識別先秦錢幣時,若錢紋字劃圓渾,缺少棱鋒,則可判為偽古。泥陶子范使用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改用古范,故此期錢幣斷偽,銘文筆劃不可忽略。
(圖片來至:博寶線上拍)
相關詞條
-
北隰釿布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鑄“安”字。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誾易二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餘種,多系梁布。
-
釿布
釿布是戰國時期鑄幣,使用國家是魏國城邑。
由來 外形 含義 主要出土地址 -
平首橋足布
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陝(虞)一釿、陝(虞)半釿,垣釿,共半釿,安陰...平首橋足布“氏半釿” 平首橋足布:戰國中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橋拱,故稱“橋足布”。分大、中、小三型;記重單位多標為“釿”,一釿約今...
形制特點 背景及相關資料 -
平首方足布
:“晉陽”,地名,戰國趙邑,即今山西太原。“釿”,幣值。二、一、半則紀數...”、“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國都。戰國時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開封。“釿”釋見前。“虞一釿”、“虞半釿”布:“虞...
簡介 主要分類 歷史 收藏價值 -
銅鑄幣
"。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睘一釿"。此外,魏國還有無文銅貝流通。魏國鑄..."。在重量上100 釿等於1 寽。所以,上述四種布,前兩種百枚當一寽,三種...燕國也鑄有一種平肩方足半釿布。燕國後來也流行圓錢,有郭方孔的有"一化"一種...
銅幣的形式 銅幣的流通 銅幣的發展 -
吳振武
語言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論文1、曹錦炎、吳振武:《關於〈爰釿兩...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器物銘文中的“ ”和“私庫”》,《史學集刊》1982年第...)》之一,《考古》1982年第6期,第663頁。6、《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
個人簡介 主要工作 人物履歷 工作分工 人物榮譽 -
齊刀
,銅質漸粗糙,形體變小。大約到戰國中期威、宣之時(公元前378-前...鑄。“齊法化”鑄造年代戰國早中期製造,六字刀為紀念幣。但也有人提出齊國...)。根據這一特點,判別齊刀發行的年代十分困難,春秋、戰國早期的說法並沒有十足...
齊刀簡介 歷史背景 鑄造年代 齊刀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