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虞一釿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先秦布幣上普遍鑄有銘文,用以識辨。

魏國鑄幣,虞一釿,美品。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後,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布幣初期製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後期製作益精,首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由尖足漸變為平足,繼而為圓足,並且考慮到錢幣的流通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於繩穿提攜,易於流通。
先秦布幣上普遍鑄有銘文,用以識辨。先秦時期以泥子范鑄幣,錢文山工匠刻在細泥片上,燒製成陶范,再澆注銅液。因錢文山工匠手刻,故刀刻筆劃上有鋒棱,橫截面呈△形,筆划起止處有明顯的尖狀收筆痕跡。因此在識別先秦錢幣時,若錢紋字劃圓渾,缺少棱鋒,則可判為偽古。泥陶子范使用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改用古范,故此期錢幣斷偽,銘文筆劃不可忽略。
(圖片來至:博寶線上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