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隰釿布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鑄“安”字。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誾易二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餘種,多系梁布。

釿布的由來 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步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平肩(或圓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釿布的外形 其特徵為體形較大,平首、平肩或圓肩、圓襠、方足,或有郭或無郭。 因兩足間袴襠呈拱橋狀,所以又稱為橋足布。這種平首布錢一般分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以“安邑”布為例,最長者為“安邑二釿”布錢,通長6.5厘米,足寬4.0-4.3厘米,重25-29克;最小者為“安邑半釿”,通長4.4厘米,足寬3.1厘米,重約7克左右。“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鑄“安”字。“安邑”系魏國的早期都城,“釿”為幣制單位,故知其為魏幣。 釿布面文、常見的有“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誾易二釿”、“ 誾易一釿”、“ 誾易半釿”、“陰晉半釿”、“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恆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餘種,多系梁布。
釿的含義 對於“釿”字涵義,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斤、鏟同制,同財貨,曾充作一般等價物,發展成為貨幣後,斤(釿)逐漸演變為重量單位;另一種說法認為“釿”為農具,後演變成貨幣,並被借用作貨幣名稱。 釿布的使用國家及主要出土地址 釿布錢文多為魏國城邑,大多出於魏國轄區內,並且形體較大,其鑄行時間約在戰國早中期。近年來釿布在山西、山東等地均有出土。 北隰,魏國地名。
(更多質料來至:博寶線上拍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