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澤賢編著的《我與書的自傳》主要講述了作者愛書、藏書、與書結緣近半個世紀的故事,讀之暢快,為之感動。本書作者已出版了收藏圖書系列專著近二十餘種,在藏書界、文化界知名度頗高,影響很大,他把自己對書籍的熱愛、珍視都傾注在本書稿之中。在本書中的搜書、藏書、讀書、寫書各篇,都滲透著“結合體”的血肉影子。
作者簡介
張澤賢:資深記者、編輯。民國版本收藏家,著述頗多
圖書目錄
自序
外公書房的線裝書
小閣樓看書、聽書
讀書後花園
抄家與書
第一種真正的藏書
鎮上茶館聽書
母親的手抄本
“皖南事變”中的父親
繪畫、雕塑、拉琴與書
手電筒與連環畫
拷浜頭濕書
想起陳瑞龍
因書得“禍”
抽第一支煙和讀第一部譯作
油印的橋牌書
搬家失書記
“286”與電子書
編副刊與搜書
京劇與鱉殼臉譜
題名“犬圈齋”
讀書圖“題跋”
上海文廟書市悟道
暑目淘書記
我的淘書舊地圖
京城覓書記
荀家淘書小記
正中書局及其他
作家“活寶”章衣萍
內山完造與他的著作
周越然版本“三鼎足”
許欽文版本“借光”
長壽與短命作家
集綴“創造社叢書”
鍾情現代文學線裝書
土紙本情感
淘得第一種簽名本
第一收藏專題“有關作家的版本”
搜尋舊版年鑑
“文革”版“朝霞叢刊”
野夫的《中國合作運動史木刻畫集》
杜祠與《杜氏家祠落成紀念冊》
拍賣品《南通方言疏證》
搜尋《愛儷園奎景之寫真》
舊版本拍賣記
大學“逍遙期”讀書記
下鄉催糧讀詞譜
我的第一本著作《南潯隨筆》
《民國奇人張靜江》夭折記
《遊蹤心跡——自說自畫》孕育記
《民國書影過眼錄》重見天日
《民國版畫聞見錄》脫胎記
《書之五葉——民國版本知見錄》三印記
中國現代文學版本聞見錄系列“慢篤記”
我與《民國出版標記大觀》
我編“浦東文化叢書”
嘆朱東潤
憶趙景深
讀劉大傑
想施昌東
可揚版畫
與朱金順書
《季修甫文集》
草根作者
附錄
“遠東收藏系列”年會斷想
皈本二題——《新文學(創作)初版本圖典》、《董橋七十》瑣談
自跋
文摘
從我記事開始,最早認識的“書”是線裝書,以及與“書”相連的外公。
外公王汝爵,據母親說他是位開明紳士,祖上曾是光祿卿,掌管過皇室的膳食,到他這一代,還留有一些地產和房產,房產有兩處,一處是四進深園,每進兩邊是廂房和花圃,第四進牆後有個精緻的小花園,再後是個足有四個籃球場大小的後花園,如今我還記得那裡樹木瘋長、雜草叢生、已經破落的景象。最後一進是大堂,名“清源堂”,堂中擺放著厚實的清式紅木家具,桌椅背底都刻有“清源堂”堂名,坐在椅上就能感覺出有著一種硬邦邦的威嚴,但此時的“威嚴”早已煙消雲散,已經感受不到那種曾經有過的氣派……
這時53歲的外公與5歲的我,就是在這種已經感受不到的氣派中生活著……外公的小書房,就在四進廳堂邊門的第一間,僅10平方米左右,一式紅木家具,記得是高貴脫俗的明式家具,簡潔而清雅。早上,我先敲房門再進入,扶著書桌,腳踏擱腳,坐上太師椅,攤開《歐陽詢九成宮》碑帖,手握毛筆,開始習字——這是外公每天為我布置的功課。在握筆寫字前,我一眼便看見在左側放著鑲有上下兩夾板的線裝書,有一冊放在旁邊翻開著,一眼就瞥見了夾板上寫的當時還不認識的字。直到這些線裝本“傳”到了我的手中,這才知道這幾個字是《大學衍義》,一函,全10冊,43卷,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書局校刻。
那天,外公特地為我指定了《歐陽詢九成宮》中的一個“金”字,囑咐我今天只寫一個字,要寫兩張,寫好後要評獎……說完後便走出房門。我在椅子上端端正正地坐了大約一個小時,其中大概有10分鐘,是好奇地拿起旁邊的線裝書一頁頁翻看,只是好奇,除“大”、“人”、“天”等幾個字認識外,其他都是“陌生人”。我這天一共寫了三張“金”,算是超額完成了任務。外公看後高興地摸著我的頭說:“好,這樣很好!”隨後便拿起一張仔細地看著,還不時地用筆在“金”字旁打小圈,被打圈的算作“優秀”。最後數下來,一張紙有16個字,三張紙48個字,被打圈的共有28個字。“好,寫得好,比以前有進步……”外公邊說,邊選中了其中一個“金”字,用剪刀方方正正地剪了下來,在背面塗上漿糊,隨後搬了個方凳到門邊,站到凳上,把這個“金”字端正地貼在了門沿上,下來後還站在那裡欣賞,嘴裡不時地說:“這個金字寫得最好,我要給你一個獎,果醬黃油麵包!”
外公真的拿來了麵包,並親自為我把果醬和黃油塗在麵包上,“吃吧,以後只要寫得好,就有果醬黃油麵包……”外公說完就高興地笑了起來——說實話,在我的記憶中,外公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他能這樣高興地笑起來,說明我的字確實寫得很好……這“果醬黃油麵包”,幾乎便成了我這輩子早餐的固定餐譜,直到如今還是我的早點,烙印之深,因為來自童年……
其實,這種經歷還形成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一直延續至今,只要有人說我的字寫得好或者不好,都會想起那個“金”字,以及那個寫得很好的“金”字而得到的果醬黃油麵包……曾記得有好幾次與原上海電視台台長、復旦大學學長盛重慶吃飯,他不時地誇我的字寫得漂亮,並說正是看到這手漂亮的字,才寫了推薦信給浦東新區的組織部長,把我從江蘇南通調到了上海……這雖是戲話,但使我大大地自我滿足了一下,眼前冒出的儘是“金”字,以及帶有笑臉的外公和那本攤在桌上的線裝書——三者就這么有機地聯繫在了一起,讓我感到那是一種機緣的必然,似乎就該這么聯繫在一起,直至永遠。
現在回憶起來,攤在書桌上的線裝書,還只是外公藏書的一小部分,在書桌前的開架紅木書柜上還整齊地放著三層版本大小不一的線裝書,有的用夾板夾著,有的有函套,用象牙籤系扣著;在書桌背後的雙門書櫃中,還藏有不少線裝書,這些書我從來沒有看見外公拿出來看,在我的心目中是一種神秘,之後這些書也不知流散到了什麼地方。除線裝書,還有名家字畫和成扇。在外公逝世10多年後,我考進復旦大學中文系,才發現了那些曾經擺放在開架書柜上的部分線裝書,它們都成了我的藏書。而那些字畫和成扇,早已不知消失在何處了。記得外婆曾經對我說過,這些線裝書是她偷偷地留下的,並說這是外公說過要給我的……其中還留有那本幼年時臨的字帖,如今還留存在我的書庫中,封面封底皆破損,但上面卻留有外公和我的手印,肉眼雖看不見,但我相信它會永遠留存。在封面與封底均有毛筆寫的:“漎溪清遠堂藏”,我認得出這是外公的手跡。“漎溪”是法華鎮的古名。
有一次,我專門抽空整理這批線裝書,挑了一些自己認為值得收藏的版本,其他的都委託南通書友沈文沖在他開的舊書鋪里寄售,放了一年多,無人問津,只好又從南通帶回上海,重歸寒舍——與書的緣分,並不是想立馬割捨就能割捨的,千絲萬縷、斷斷續續,真是說不清道不明啊!
這些線裝書並非宋槧明刻,但也是歷經百年的“老祖宗”了,至今仍躺在我的書櫃裡,無聲無息、默默無聞。每當我靜對它們時,腦海中只有四個字:書緣之源。
我最初認識的是線裝書,然而隨後與之結緣的卻是民國平裝書,始終未涉足或是未敢涉足於線裝書,緣分的“陰差陽錯”,便這么決定了我的版本收藏與研究走向。還是應了一句老話,不過是它的反面:有緣也難成眷屬……P1-4
後記
我動筆寫此書的一個主要動因,是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黃政一先生的一席話。
他對我說:“我與您合作將近10年,相當愉快;您與上海遠東出版社的緣分實在不淺,出版社雖然換了幾屆領導,但一個人能在同一家出版社連續10年出版將近20多本談民國版本的圖書,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您的低調處世,我很佩服,但如今時機已到,盡可以把您與書的故事公之於世,告之於人了!”
政一兄講的這番話,最為觸動我的是“時機”兩字。雖然政一兄講的“時機”是指出書時機,但我想到的卻是更寬泛的“時機”。當我在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了談民國版本的第一本書之前,我已經斷斷續續與書結緣了將近30多年,期間一直與文字打交道,編報、編書是“正業”,而淘書、讀書、研書只是“副業”,在“正業”之餘總算想盡辦法出版了一本屬於自己的隨筆集《南潯隨筆》,然而淘書、讀書、研書所孕育出的一個美好“理想”卻始終還隱藏在心靈深處…·”這“理想”,與我對“書緣”的認識有著直接關係。我認為:書緣的最高境界是出書,那是“緣果”,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終成正果”的意思。人的書緣如果最終不成正果,那么這輩子與書看上去有緣,而實質是無“緣”,就如浮雲,瞬息即無,最終消逝的是人與書的生命,給後世未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
我與書的第一個“緣果”是《民國書影過眼錄》,此書的出版孕育雖然極其艱難,但總算還是“生”了出來,雖還幼稚,但“手腳齊全”,相當健康;接著是《書之五葉——民國版本知見錄》,那是一種宣示,讀者是可以從中聽出我向民國版本研究開步走的聲響;隨後則如江潮澎湃,接連出版了一二十種介紹與研究民國版本的圖書,僅2008年和2009年兩年,平均每年出版圖書多達六種,達到了修成“正果”的頂點……所有這些“修成”,靠什麼?靠的就是“時機”!
首先是“大環境”,國家處在盛世之年,原先的所謂“禁區”逐漸被開明政治所打破,對“中華民國”的研究,對“中華民國”版本的研究都成了未開墾的“處女地”,民國版本的“解禁”,又為淘書者與研究者打開了一扇大門,誰先闖入處女地和大門者,誰就優先擁有了“話語權”;同理,誰最後離開人世,誰就最終擁有“裁判權”。
其次是“中環境”,用我的話說就是有明智、遠見與魄力者所領導的出版社以及手下有頭腦與能力的編輯,只有這樣的當家人才會從剛剛冒出的萌芽中看到希望,看到所展現出的一大片美好天空。如果沒有當年上海遠東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張躍進先生的全力推進和鼎力相助,也許就沒有遠東社所開闢的一條大道,也許就沒有我的“一片美好天空”。他向政一兄發出的“快馬加鞭”指令,令政一兄廢寢忘食、腳踏實地地苦幹;又令我這個已退休的老者昂首揚蹄,奮勇向前。三者的默契配合,居然都成“正果”,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抓住歷史機遇,為傳統文化續脈”,大好時機,不能虛度!
再次是“小環境”,那就是我個人的環境:1997年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我也從江蘇南通調回上海浦東新區工作,在有了一定經濟實力後,也便有了每周日不管颳風下雨都到文廟“高開高打”的淘書經歷,總算抓住的“淘書黃金尾期”,所獲舊版本為我的研究打下了一個較為堅實的基礎;由於我是記者、編輯出身,文字功底和電腦文字處理能力相對領先於其他研究者,電腦文字處理的速度基本能與思維同步,這在同齡者中是極為少見的,出書的速度如此之快,這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試想,懷有一個美好理想,再加上諸多有利條件,“正果”的修成也便成了一種必然。
當然,修成的“正果”並非十全十美,瑕疵紕漏,在所難免,受到批評甚至指責、諷刺、挖苦,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只要沒有錯過機遇,浪費生命,經過一番努力而成“正果”,那么任何委屈都是能忍受的,任何怨懟都是能化解的,因為我清晰地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機遇都是一晃而過的,過去了也便再也不會出現!
大的機遇沒有浪費,那么小的機遇:寫一本我與書的自傳,當然更不能放過。
不能放過的主要理由是,我已經“有資格”來寫這樣一本書:涉足民國舊版本四五十年,在最近10年間出版超過20本介紹和研究民國版本,特別是中國現代文學版本的著作,為自己贏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也擁有了一批欲求與之交流的書友,這可從與他們的電話與通信中知曉,他們確實很想知道我這樣一個普通愛書者,真正涉足民國版本研究時問並不算太長的人,是如何淘書、讀書,並用自己的著作作為鋪墊而走過來的,其中的原因、方式和感悟到底是什麼,這些感興趣的想法,正是這本我與書的自傳要告訴書友的。
全書不分章節,因為較難截然分開,為了稍有清晰眉目,在目錄中只用空格分隔,並無什麼嚴格的意義。全書收文65篇,是從原先寫作計畫中選出的五分之三,大致分為五部分,每部分的文章有多有少,有“書緣”源頭的故事,有淘書的途徑,有識書的感悟,還有寫書著文的“秘聞”,以及與版本有關的人物等等。附錄收有兩文,《遠東收藏系列年會斷想》是新作,從未發表過;《版本二題》2012年7月20日發表在《文匯讀書周報》,很想推薦給書友一讀。
最後,我要在此以真誠的情感感謝上海遠東出版社的三屆領導:為出版《民國書影過眼錄》費神出力的陳達凱先生;為我大開綠燈、加大馬力出版圖書的張躍進先生;為繼續出版版本類圖書並有更高要求的高克勤先生。當然也忘不了始終相陪左右的朋友黃政一先生,以及其他出面或不出面的幫助者和關心者。如果說,我的這些已經出版或將要出版的圖書會給百年之後的愛書者和研究者留下民國版本珍貴史料的話,一切功勞都將歸功於你們——歷史會有定論,並以此為“定格”。
我與書的自傳,至此告一段落,因為人尚在,書尚存,自傳還會繼續下去,如可能的話,應該還會有《我與書的自傳》續集……
因為我奉行的是:生命不息,寫書不止!
張澤賢
2012年8月18日於上海浦東犬圈齋
序言
我寫的這本書,原名《與書有緣》,“我與書的自傳”只是個副題。如今把副題變為主題,捨去了原來的書名,其中的原由倒是可以敘述一番的。
記得最早引起我對“書緣”關注的是唐搜先生的一篇文字,可惜如今實在記不清是在哪一本著作的序跋中看到的,是對“書”的最終感嘆,讓我刻骨銘心。唐先生說:“我已經開始厭倦書……”當然他說這話是有前提的:年事已高,力不從心,當拿起一本書時,己無愉悅與快樂,而只感覺它的沉重會讓人壓抑與窒息。如果說,人與書是有緣的話,那么這種感覺已經是到了“緣分完結”的盡頭——看來,與書有緣的人,最終的結果應該大同小異。因此,只要一看到“書緣”兩字,便會想到一生愛書、一生讀書、一生寫書的唐弢先生的最後時刻,會感覺到我與他一起站在了鏡子裡的痛心疾首。因此,我不想用“書緣”作題,也怕用“書緣”來描述我與書的所有一切……當然,唐先生的這句“驚世駭俗”的話,也曾激勵過我,曾暗下決心:我必須在厭倦書之前努力做一些與書有關的事情,比如搜書、讀書、寫書,要把其中的愉悅傳給後世,決不能使自己一絲一毫開始厭倦書的情緒去影響後輩的讀書人。
這是其一。其二,據我不完全統計,帶有“書緣”,或者與此書名相似的圖書,大概不下五六十種,如章品鎮的《書緣未了》、唐德剛的《書緣與人緣》、古劍的《書緣人間》和歐陽文彬的《書緣》等。雖然這一切都是在並未到“開始厭倦書”之前所寫的,還充滿著激情與興奮,人的精神年齡是年輕的,書的外表、內在都是美妙的,人與書都還未到垂暮年的皺紋形象。不過,即便是這樣,我仍不願戴著別人的面具,跟在別人後面去炫耀自己與書的緣分。
其三,我也曾“研究”過“緣分”的出典。比如緣分(亦作緣份),是中國文化和佛教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人之間一種無形連結,又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機會與可能。“緣分”即因緣、機緣,“緣”為梵語,經典解釋是“原因”,往往合稱為“因緣”。另外還有一則更其玄乎的有趣故事:有人問隱士什麼是緣分?隱士說:“緣是命,命是緣”。此人不解,去問高僧。高僧說:“緣是前生的修煉”。此人更不解,就去問佛祖。佛祖不語,用手指著天邊的雲。只見雲起雲落,隨風東西,此人終於茅塞頓開:緣如風,風不定。雲聚是緣,雲散也是緣,緣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風……說實話,我到現在還無法完全頓悟其中高深玄妙的哲理,但我總算領悟到了一點:聚散皆是緣。如果說,人與書有緣的話,一開始的聚書、藏書是緣,到最終失書、散書同樣是緣,雖然我已經更多地悟到了“散緣”的存在,在不少場合“推銷”我的“人到七十要散書”,還在“孔網”上註冊了一家“南潯子書屋”,不時地散出我的一些蓋有藏書印或貼有藏書票的1日版本,但我仍感到還未到真正“散緣”來臨的時候,因此不用“與書有緣”作書名也就順理成章。
順理成章的結果便是把書名改為《我與書的自傳》。這裡所說的“自傳”,並非一個人的自傳,如《毛澤東自傳》、《多列士自傳》和《托爾斯泰自傳》等等,而是“我與書”的自傳,是一本不可分割的人與書的“結合體”的自傳。我從一開始認字就與書“結緣”,然而當年並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緣”,更不知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風”。直到很久之後,我才感悟到是有這么一股“風”,這“風”大概就是人的家學淵源、人的順逆境遇、人的苦樂環境、人的不懈追求,等等……那是與人的一生有著直接與間接關係的所有“元素”,而這些“元素”又可以說是始終變幻不定的,這便構成了“我”這么一個人。而“書”卻相對穩定,但它又往往處在一種極其“被動”的地位,時而受人“呵護”,時而又任人“宰割”,命運的大起大落,往往又與那股“風”的淵源、境遇、環境、追求密切相連。“我與書”彼此糅合,甚至粘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我與書”的結合體。
在《我與書的自傳》中的搜書、藏書、讀書、寫書各篇,都滲透著“結合體”的血肉影子,有喜悅、興奮、懊惱,也有痛苦、幸福、升華!
願我的所有情感,哪怕散盡了我的所有藏書,書的影子仍將伴隨著我。
並能從書的影子裡,能夠永遠看到我。
書中影,影中我,這大概就是“我與書的自傳”。
是為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