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這是井岡山革命鬥爭史研究的新資料、新觀點、新成果。全書51篇,29萬言,包含史論史評、志論志評、歷史事跡、人物傳記、回憶錄五個方面的內容。陳建軍先生通過大量的實地考證、當事人採訪,掌握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再現一幕幕生動鮮活的歷史場景;編史修志也如做人,說真話,寫信史,“為萬世存正論”,讓我們看到一段真實全面的歷史。
作品導讀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結果沒有實事求是精神,就沒有井岡山根據地,就沒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就沒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井岡山鬥爭,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典範;是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積極進取的典範。井岡山鬥爭的實事求是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繼承的精神財富。
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是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可能為各個國家具體設計通往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列寧、史達林實踐了發動城市起義、暴力奪取政權的武裝鬥爭形式,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可能解決東方各民族開展武裝鬥爭的途徑。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後大國,革命的道路應該怎么走,這需要我們中國共產黨自己去解決。毛澤東同志從實踐中認識到,馬列主義規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則,但中國革命的具體做法要我們自己在實際中創造。他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革命形式。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決定,不是從馬列經典中抄來的,也不是坐在房子裡想出來的,而是在實際鬥爭中一步步走出來的。在秋收起義部隊受到嚴重損失的時候,毛澤東放棄了“取瀏陽直攻長沙”的原定計畫;為了避敵鋒芒,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選擇了從敵人力量薄弱的湘贛邊界南撤的行軍路線。因為在酃縣從報紙上得到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潮汕失敗的訊息,毛澤東改變了南下追隨南昌起義部隊的打算;因為走遍了“整個羅霄山脈”,轉戰了湘贛邊界各縣,有了對“地利人和之邊界”的深刻了解,毛澤東才最後確定在羅霄山脈中段進行工農武裝割據。沒有對馬列主義的科學認識,沒有對中國革命的深刻了解,就沒有開創中國式武裝革命道路的膽識;沒有接受秋收起義部隊以及南昌起義部隊失敗的教訓,沒有吸取袁文才農民自衛軍以及王佐綠林武裝在井岡山堅持下來的成功經驗,沒有對湘贛邊界地形地勢、民眾覺悟、經濟條件的實際了解,就不會有確定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策略。
井岡山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也是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結果。“紅色政權的長期存在並且發展”,除了“地利人和”等客觀條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據地黨的政策的正確。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鬥爭中創造了一整套適應紅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制定了一系列適應根據地發展的政策。從而使邊界的紅色區域一天天擴大,土地鬥爭一天天深入,武裝力量一天天壯大,民主政權一天天鞏固,使處於白色包圍之中的“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這些戰略戰術、政治策略的制定,都是來源於實踐,都有個不斷深入、不斷完善的過程。游擊戰爭的“十六字訣”就是這樣產生的。知識分子出身的毛澤東原先並不會打仗,行伍出身的朱德也遇到在工農武裝割據地區以弱敵強的新問題。毛澤東上山後,借鑑了井岡山原來的綠林首領朱聾子“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的戰術,提出革命軍隊“又要會打仗,又要會打圈”。繼而毛澤東、朱德又從一次又一次反擊敵軍“會剿”的戰鬥中,總結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使之成為工農紅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從而取得了草市坳戰鬥、龍源口戰鬥、黃洋界保衛戰等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奇蹟。井岡山根據地制定的政策,還有不少是從失敗的教訓中得來的,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1928年6月龍源口大捷擊破敵軍第四次進攻以後,湘贛邊界進入全盛時期。就在這時,湖南省委決定發動第二次湘南起義,命令紅四軍進軍湘南。毛澤東為此主持召開了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永新縣委聯席會議,認為“在當時統治階級暫時穩定的時候,不宜採取統治階級政治破裂時候的戰略”,決定不同意湖南省委分兵冒進的主張。但是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和剛由湖南省委派任的湘贛邊界特委書記楊開明只知形式主義地執行湖南省委的指示,附和紅四軍二十九團幹部戰士欲回湘南家鄉的情緒,分兵冒進湘南。結果二十九團完全損失,二十八團也損失一個營,還犧牲了軍參謀長王爾琢。湘贛邊界也因紅軍大隊的遠離而被敵軍攻破。湘南、湘贛邊界同歸於失敗。因為有了這血的教訓,從而有了“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割據地區的擴大採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①等策略的產生。事實證明,錯綜複雜的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進程,並不是領袖人物事先規劃好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前進。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過程,是一個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過程。
作者簡介
陳建軍,江西省永新縣人。作家,編輯,高級政工師。江西省井岡山精神研究會研究員,江西省黨史學會會員,江西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理論研究會會員,中國青年革命運動史學會會員。先後在農村插隊,在鄉、縣、市黨政群機關單位工作,在中央團校、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曾任縣委秘書、市政府秘書、縣誌副主編、市志辦副主任等職。現供職於中國人民銀行北海市中心支行。在國防大學《軍事歷史》、《中國青運史研究》等二十幾家報刊發表黨史、軍史、青運史、方誌研究文章70餘篇,50餘萬字,獨力編寫、參與編寫、參與主編《永新縣誌》、《永新蘇區志》、《永新青年革命運動史》、《井岡山根據地的共青團》、《新余市志》、《新余軍事志》、《江西鎮志》、等史志著作10餘部,獲史志論文、著作成果獎10餘項。發表散文、隨筆、詩歌180餘篇,40餘萬字。出版散文集《潮起潮落潿洲島》,獲中國散文學會“圖書獎”。基本信息
作 者: 陳建軍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雨涵
開 本: 890×1240mm1/32
印 張: 10.5
版 次: 2013年7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