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研究》按照“發現問題—理論解析—構建模型—實證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框架,以創新理論和效率理論為基礎,採用要素、結構、環境共同決定系統功能的方法論體系,藉助計量經濟、數學規劃、文獻分析、灰色關聯分析等具體分析方法,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一是釐清了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概念。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本質是衡量農業科技創新投人、產出關係,而投入與產出關係可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實際層面,即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實際有效產出與投入之比,稱之為實際效率;另一個是可能層面,即基於農業科技創新生產前沿面估計基礎上的投入、產出關係,稱之為前沿效率。前者,可以反映研究對象將農業科技資源轉化為有效產出的實際狀況;後者,則可以反映研究對象將農業科技資源轉化為最大有效產出的可能狀況。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包括上述兩個層面。
二是建立了農業科技創新投人產出指標體系和創新效率測算模型,利用1990~2009年的相關數據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進行了測算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農業科技資金的實際效率呈波動變化特點,農業科技人員的實際效率呈穩步提高趨勢,農業科技創新綜合實際效率呈逐年提高趨勢,農業科技創新前沿效率呈波動提高趨勢。但是,2002年以後,不論是實際效率,還是前沿效率,都呈現提高趨勢。
三是分析了影響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微觀結構。結果表明:1990。2007年,在農業科技創新供給主體層次上,研究與開發機構、企業和高等學校的農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整體上都呈增加態勢,但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由研究與開發機構占絕對優勢轉變為研究與開發機構和企業不相上下的格局;在農林牧漁業層次上,行業間結構變化較小,農林牧漁業科技活動經費配置結構與其對農業GDP的貢獻存在偏差,但是,對農業科技創新效率測算分析結果卻表明,農業科技經費向林牧漁業配置並不能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率;在農業產中、產後層面上,全社會農業科技活動經費投人並沒有表現出“輕產後、重產前”的特點,而政府資金卻表現出“輕產後、重產前”的問題。農業科技創新是機構、資金、人員等系統配置過程,要最佳化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需要從整體上系統設計。
四是從供、需兩個角度對影響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關鍵制度安排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政府主導型農業科技供給制度和難以形成有效技術需求的需求制度安排,造成了科技與農業生產實際的脫節,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效率。以職能重組為核心建立面向產業的科技供給制度和以產權組合創新為核心重塑農業規模經營組織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供需對接,提高創新效率的制度創新路徑。
五是分析了科技政策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作用。結果表明:科技政策可以通過最佳化資源配置、引導資源集聚、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等途徑來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配置效率、規模效率和行為效率。我國在國家層面上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政策已經到位。但是,在科技政策執行過程中,還存在政府職能部門不協調、執行力度弱、可操作性差等問題,農業企業實際享受到的科技政策優惠十分有限。因此,完善科技政策形成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是發揮政策激勵作用的主要路徑。
總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研究》建立了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和創新效率測算模型,實證性地回答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變化,影響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關鍵因素,微觀結構、關鍵制度安排及科技政策對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作用機制及影響等問題,提出了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對策措施。在以下方面有所創新:一是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和農業科技管理需要出發,首次測算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實際效率和前沿效率。二是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機構、資金、人員等要素協調配置,最佳化創新微觀結構的新思路。三是從供、需兩個角度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制度安排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制度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