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參加試驗的老師和學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們有什麼體會? 首先,作為試驗的一部分,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學生組成的9年級的班。 這些學生在四個星期的時間裡,要穿統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點到校,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中間有兩次吃飯休息時間。每周還要舉行一次升中國國旗的儀式。而課堂上主要以記筆記為主。同時,還要參加集體練習。學生們還要負責打掃教室等。

節目介紹

精彩圖冊 精彩圖冊

2015年8月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二台晚間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講述5名中國教師用中國式教學法在英執教,引發老師和學生之間互不適應。紀錄片播出之前,媒體披露的內容已經點燃輿論,一場關於中西方文化衝突和教育方式孰優孰劣的爭論在英國展開 。

節目形式

5名中國老師在英格蘭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接管了一個由50名十幾歲青少年組成的班級。在4周內,他們穿著特別的制服,每天7時開始上課。一天12小時中,有兩次進餐休息時間。課程集中於記筆記和背誦,有時進行小組練習。每周有一次升旗儀式。學生們需要自己動手打掃教室。BBC稱,希望以此試驗用中國式教學法教授英國學生是否有成效。中國教育系統以課時長和紀律嚴明列世界前位 。

分集劇情

第1集

In a unique experiment, five teachers from China take over the educationof 50 teenagers in a Hampshire school to see whether the high-ranking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can teach us a lesson. Will the harshregime of long days and strict discipline produce superior students? Orwill the clash of two cultures create chaos in the classroom? Afterfour weeks,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systems will go head to head withthe whole year group sitting exams to see which teaching style gets thebest results. Day one of the experiment proves a shock for everyone, andthere are tears when the teenagers discover just how competitive theChinese teachers expect them to be. 翻譯 在一個獨特的實驗中,來自中國的五名教師接管了50名漢普郡學校的青少年的教育,看看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能否給我們一個教訓。長時間的苛刻制度和嚴格的紀律會產生優越的學生嗎?還是兩種文化的交鋒會在課堂上製造混亂?四周后,中國和英國的系統將進行正面交鋒,與整個年級組考試,看看哪種教學方式得到最好的結果,這將與整個一年的小組一起去。第一天的實驗顯示出每個人都是震驚的,當青少年發現中國教師期望他們如何競爭時他們流下了淚水。

第2集

As the project continues, the kids rebel against the harsh regime oflong days and strict discipline. Behaviour in the Chinese School getsworse, with the Chinese teachers struggling to deliver their lessons. Word gets back to the British headmaster and he decides it's time tointervene. 翻譯 隨著項目的不斷進行,孩子們對長期和嚴格的紀律的苛刻的制度。在中式學校的行為變得更糟,中國教師努力提供他們的課程。話語傳到了英方校長,他決定是時候介入了。

劇情簡介

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
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參加試驗的老師和學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們有什麼體會?
首先,作為試驗的一部分,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學生組成的9年級的班。
這些學生在四個星期的時間裡,要穿統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點到校,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中間有兩次吃飯休息時間。每周還要舉行一次升中國國旗的儀式。
而課堂上主要以記筆記為主。同時,還要參加集體練習。學生們還要負責打掃教室等。

測評結果

中式教育

數學 67.7

國語 46.88

科學 58.33

buhunt 九年級

數學 54.84

國語 36.46

科學 50

影響與評價

媒體評論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說,結果是,中國老師對英國學生作出很差的評語:無禮、懶惰以及被福利寵壞了。在課堂上,當老師把作業發給學生時,只有半數學生願意配合。另外一半則在聊天、吃東西,還有女生在化妝。教科學的楊老師不明白,為什麼一名女生在聽說英國男孩組合單向樂隊中的一名歌手離開樂隊時,會哭著離開教室。參加該項目的15歲學生羅西則抱怨,自己被像機器人一樣對待,而且總被期待做到最好,課堂環境讓人感到封閉且充滿壓力,學到的就是迅速地記筆記和聽老師講 。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對BBC說,在項目開始前,中國教師的決心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上課第二天,就聽到學生們表現惡劣的訊息。中國的教學方法和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價值發生衝突。他認為,中國的學校缺乏想像並且訓導過多,英國的教學優於中國。英國學生習慣於可以向老師提問,並期待他們的觀點能得到尊重。而且,英國學生們希望差異性學習 。

而這正是中國老師提出挑戰的地方。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楊老師的話說,英國的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生個體能力制定的,但中國只有一個教學大綱,一個統一標準,學生要么被淘汰,要么勝出,全憑自己。在中國不需要課堂管理學生的技巧,因為每個人都很守紀律。該報評論說,這種教育模式讓上海此前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排名中多項奪冠,而英國僅位居20多名 。

BBC說,這些中國老師的結論是,這些孩子缺乏管教的行為與英國優厚的福利體制有直接關係。教中文的魏老師認為,如果英國削減福利將給學生更大的學習動力。在中國,學生們知道他們必須要努力學習來養家餬口,因為沒有那么多福利來依靠 。

“我們應該像中國人那樣教孩子嗎?”不少英國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每日電訊報》前駐華記者里查德·斯賓塞在該報撰文說,雖然有人批評中國學校僵化呆板,但事實勝於雄辯,即使是在西藏那樣比較邊遠的地區和條件艱苦的學校,中國學生的表現都超過諸如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學生。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家詹金斯則持相反意見。他在英國《衛報》的評論文章說,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當中國都在從愚蠢的教育方法中覺醒時,為什麼英國如此急著要複製它呢 ?

不過,在4周的相處後,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的關係變得好起來。斯特勞格爾說,一些學生甚至開始表達對中國式教育的偏愛。他們喜歡從黑板上抄板書,認為這能幫助記憶。更多學生也喜歡中國課堂的講課方式。羅西說,她認為這些中國老師工作非常認真,很有熱情,而且很酷。其實英國老師也有教學熱情,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

對於BBC這部紀錄片引發的爭議,英國官方沒有做出更多回應。英國文化部負責文化外交事務的官員尼克爾4日對《環球時報》說,無論怎樣的爭議出現,英中兩國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了解,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他認為,英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還有很多,因此外界也不必盯著這一部紀錄片不放 。

網友評論

其實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到很強的劇本痕跡。與國內真人秀裡面旅行系列大同小異。先可勁的製造麻煩,順帶黑下你,再慢慢的展示你的努力,幫你洗下白,沒什麼差別。不過我想,這是涉及文化衝撞的節目,像大學生了沒的兩岸學生交流,或者是BBC的這類節目,一定會引起巨大討論。

在第一集裡面,有個點很關鍵,就是中國老師與英國老師在小考之後談到,英國有多套大綱,英有IGCSE,英國有BETC課程,適應不同的學生水平。這似乎就是整個在第一集裡面從體育課開始,到各類課程里反覆強調的一點。
除此之外,英國老師們表示很有教學方法也在這一集裡面被強化了,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課與體育課。英國的老師看起來總是這么有方法,他們能夠進行所謂的“因材施教”,坐在學生中間一個個解答問題。
相對的,對於我們來講,我們以前總是針對性的說高考問題。不過我這次倒是想避開這個來談,因為畢竟每個國家的學生想入大學都要考試。以我曾就職的國際學校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是學IGCSE,可以拿到最漂亮的分數去好學校。可是如果你拿不到升往高二年級需要的分數,你自然就只能去學一個相對弱一點的課程體系了,然後你能申請到的學校與專業就開始變得有限——這就是英國老師所言的,有時候你可能需要犧牲掉一些難點知識去講一些基礎的知識。因為如果換成弱一點的課程體系,就像從高考直接變成職高考試,這個變化對於孩子們教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不過這樣,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他理解得了的東西,他都能有一種滿足感。
但是無奈的地方就在這裡,中國的家長往往寧願拿到通過高考的那個分數,不願意過早的就把他的孩子給審判了。一年以後,有的孩子將不得不去往不同的課程體系時,就會有家長質疑,為什麼我的孩子只能讀這個體系了,那他以後的升學就會有很多限制,等等。如果我交了同樣多的學費,你卻在高一結束就告訴我,我的孩子技不如人,要去讀技校,而不是等到高三那一紙分數下來,這有些強人所難。所以,因材施教在國際學校內的推行尚有阻力。

嗯,再談論些課程吧..

我重點以紀錄片中的教師為主體,談數學課與體育課。
體育課,學生要跑1000米與800米達標,這符合中國國情嗎,符合。有小胖次跑的不過關。這時候我們當然可以說制度是冷漠的,這裡面的中國老師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只會拿著秒表掐時間的機器,而那個英國老師在不停的鼓勵學生。
我很感動那位英國老師的很多激勵,這是肯定的。但關鍵是,中國的老師真的就那樣的“冷漠”嗎。也許是很無奈,因為必須要讓學生達到標準。可是對於一個普通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也常常鼓勵身邊的人“do your best”,或者“盡力就行”。中國老師真的連關心與鼓勵學生都不做么,連類似的話都不會說么,這真的值得讓人深思。當然,雖然英國老師從話語上更具人文關懷,但是我不認為這裡體現的面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可貌似的確具有代表性)。
數學課
數學課形成的二度對比在於,學生們上中國老師的課沒有聽懂正弦餘弦,而上英國老師的課聽懂了。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裡的幾分鐘內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我沒覺得中國老師做的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從黑板上能看出,他從定義來講這個概念。而且他也用了一個三角形,勾股定理算三邊後,開始講正弦餘弦為哪邊比哪邊。
英國老師難道不是講正弦餘弦的定律嗎?他是的,只是他從讀音出發,告訴學生們怎么記憶。所以知識點是一樣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英國老師的方法更容易讓英國學生接受。
這裡也是有點不公平的地方。畢竟對於老師與學生而言,英語都是他們的第一語言,這是很容易想到的方法。我也看過台灣的培訓機構,是用歌聲的方法讓學生去記憶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看的時候總覺得很荒謬,想著正弦餘弦多大個事兒還要唱歌。但是在這裡,我們似乎從這個紀錄片中傳遞的觀點是,英國老師很有方法,學生們一聽就懂了,這多少反而有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了。
我們當然希望數學課也變得有趣,可是從概念出發的講解,與把握髮音的記憶,這不過僅僅是方式不同而已,要傳遞出高下的概念,我覺得有點勉強。
結論:

我覺得在這部影片中,BBC的初衷是有意思的,畢竟文化的交流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難免的,但是剪輯出來的偏向性,多少有點嚴重了,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得出結論:在最後的考試中,中國的學生,要么沒有英國學生考得好,要么考得好了一丁點,丁點到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實際上bbc承認了中國老師分數上教育的成果)
這僅僅是因為水土不服吧。如果中國的老師教中國的學生,英國的老師教英國的學生,最後考試一下,這才是更公平的考試吧。不過很多人又會說了,咱們能不以成績論教育的高下嗎。我當然也不想用成績來論斷,我只是針對BBC的這種評判標準,提出質疑。(然而最後第三集也的確有一場考試...)
最後來說一點,我當然覺得西方的教育,從關照學生的角度做的更好,從人文性做的更好,但是僅僅從這樣一個案例進行推導,我覺得還是值得商榷。
本集中有一句話我是最贊同的,教育這個事情本身,一兩天本來就看不見成效,得靠等。老師一邊想辦法一邊有耐心,學生慢慢,一步步適應著老師的節奏來,課下與老師更熟悉更信任,課上更配合。四十天的結論,還是有點草率了。更何況,還是中途臨時讓學生轉換跑道,就更難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