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隆阿弘

戈隆阿弘(施友萬),男、彝族。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人。1934年10月17日生於石屏縣龍朋鎮桃園村。

戈隆阿弘(施友萬),男、彝族。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人。1934年10月17日生於石屏縣龍朋鎮桃園村。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部隊中師。職稱:副研究館員。1951年志願參軍,在部隊工作31年,歷任戰士、文書、參謀、幹事、政治處副主任。1982年9月轉業到紅河州民眾藝術館任刊物編輯室主任,主編《紅河文化》十餘年,1994年12月退休。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歌謠學會、群文學會、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發現》雜誌理事,中國《評論月刊》特邀評論員,雲南省作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會員,曾任紅河州彝學會第一、二屆會長。1960年前後開始業餘文藝創作。轉業到地方後,投入民眾文化工作和彝族歷史文化研究,同時兼搞文學創作。先後出版了彝族民間敘事長詩《塔培茨與妮薇》、《朵卡若與頓薇妮》,彝族民間歌謠集《尼蘇情歌》、《彝族阿哩》,中篇民俗小說集《吃火草煙的人》,紀實文學集《南滇紀事》,長篇小說《煙盒情話》,學術論文集《彝族歷史文化論叢》,學術專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以“十月太陽曆”和刻劃文字為標誌,追溯了彝族的萬年發展史,在史學界首次提出“雲貴高原是中華民族的原始發源地”;“伏羲、炎、黃、羌、藏、楚及藏緬語族彝語支彝、白、納西、哈尼、保鏢、拉袖、土家等各族都源於彝族先民古夷人”;“彝族先民古夷人曾在中國西南創造過至今還鮮為人知的古夷文明,給予了中原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創建以極大影響”等許多重要觀點,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人合作發掘整理彝苗兩族的民間傳統醫藥學,出版了《象形醫學一一彝苗傳統醫藥學精要》一書,提出了以象形物做藥治病的概念,大大擴展了中醫藥學的研究領域,填補了中醫學的一大空白,作品和學術論文,先後榮獲國際金獎一篇,國際(單項)優秀論文獎一篇,國家級一、二等獎6篇,省級獎5篇。有5篇論文收入《中國當代思想寶庫》等國家級大型文獻。2003年5月被中華全國理論創新研究會授予“中國二十一世紀百科知名專家”的稱號。其略傳被收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少數民族作家辭典》、《中國專家學者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眾多頗具影響辭書。
戈隆阿弘 1934年生,雲南石屏人。漢名施友萬。彝族,作家、學者, 1951年自願參軍。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轉業到紅河州群藝館任副研究館員。主編《紅河文化》,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六十年代初開始業餘文藝創作,先後發表小說、報告文學、散文等各類文藝作品百多幅,中篇小說《吃火草煙的人》、《不落夫家的女人》,蒐集整理民間敘事長詩《朵卜若與頡薇妮》、《塔培尼勒若》,民歌500餘首。著歌舞劇本《羅色與戈妮》、八集電視連續劇文學本《火把歌》。出版有民間文學專集《尼蘇情歌》、《彝族阿哩(古情歌選)》學術論文45篇。學術專著《彝族古代史研究》、《象形醫學——彝苗族傳統醫藥學精要》(合作)和《滇南彝族火草煙文化及其研究》。作品《煙盒舞跳到北京城》獲1989年邊地歡歌徵文三等獎,論文《煙盒舞學流探析》獲1990——1992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小傳入錄《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少數民族作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多部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